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陕西科技创新的实践与突破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祎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海博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着重探析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态势。在这场盛会上,陕西科技创新成果与发展路径成为热点议题。多位专家学者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区域创新共享、人才生态重构等维度,剖析陕西科技创新的实践理路与未来展望。本文基于论坛观点与实例,系统梳理陕西科技创新的特色优势、现存挑战与战略抉择。
  一、陕西科技创新的禀赋优势:科教资源与产业根基的有效联动
  科教资源富集,基础研究与人才储备的“硬实力”。陕西拥有111所高等院校、201.81万在校生和8所“双一流”高校,科教综合实力领先。陕西高校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淀深厚,在智能制造、超导材料、空天动力等方向取得显著成果。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通过“三项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三年转化专利800余项,孵化企业60余家。这反映出陕西具有基础研究和人才储备的双重优势。
  产业生态升级,从传统制造到未来产业的转型跃迁。陕西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传统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中科创星联合创始人米磊表示,陕西在光子芯片、超导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独具优势,如西安光机所布局的下一代光子芯片技术,已孵化出多家独角兽企业。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将氢能储能、碳捕集技术应用于煤化工产业绿色转型,这也突出了新时代陕西产业生态升级的新航向。
  政策创新引领,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全国示范。陕西通过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横向经费结余转化政策,有效解决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符新伟表示需建立规范化转化体系,借助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与产权激励形成发展共同体。数据显示,该校通过技术转移近三年累计收益逾30亿元,形成科研创新与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陕西实践:破解“死亡谷”的机制探索
  市场需求牵引,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遵循市场规律。陕西创新采用“需求导向机制”与“产学研协同平台”,深度匹配产业技术缺口。以西安科技大学来兴平教授团队为例,其针对煤矿安全痛点研制的矿压监测预警系统,在陕西华彬煤业投入使用后实现年增效益逾千万元。此外,西咸新区与江苏省常州市共建“科创飞地”,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凸显创新要素跨域配置效能。
  四链融合赋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助力。陕西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枢纽,打造“四链”融合生态。光子产业生态圈集聚320家创新主体,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孵化—规模制造”的全链条体系。无人机产业集群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为载体,创建“实验室+产业化公司”创新联合体,吸引科为集团等企业延伸低空产业链条。融资体系方面,陕西设立风险补偿基金,2024年社会资本对硬科技领域投资占比提升至65%,这些充分证明“四链”融合赋能陕西科技发展的显著成效。
  人才机制突破,从“科学家”到“科创合伙人”的角色重构。面对高校教师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陕西深化“校招共用”机制,以“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三池联动精准匹配资源,省财政按年度薪酬的50%给予高校补贴,推动科研人员实现转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文毅通过校企联聘机制,带领团队突破新能源重卡热管理技术瓶颈;西北工业大学“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规模较2024年增长60%,并孵化出全球首款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巡霄”。这些反映出人才机制突破的显著成绩。
   三、面向未来的陕西科技创新:突破方向与战略抉择
  战略科技力量锻造新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陕西加速推进空天动力、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深度参与6G通信、可控核聚变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依托部分高校创新资源,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与农业、能源等场景融合,突破农业智能机器人、矿山无人化装备等技术。榆林能源革命示范区持续升级,通过氢能储能、二氧化碳矿化封存等技术迭代,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这些科技力量为陕西科技创新打造新优势。
  机制创新破解转化难题。陕西以“三项改革”为引擎,构建“高校原创—企业转化—市场反哺”闭环链,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横向经费入股”等政策激发活力。近三年累计转化专利811件、孵化企业57家,2024年作价金额达5.1亿元。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依托秦创原“科技红娘”服务,推动碳纤维摩擦材料技术1个月内完成中试并落地西安浐灞国际港,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200亿元,空天动力等硬科技领域成果转化率达75%,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产业培育创新增长极。在光子产业领域,陕西已形成“材料—芯片—设备”全链条优势,米磊建议重点突破光子集成、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推动光子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交叉创新。值得关注的是,陕西创新推出“红色资源+科技伦理”教育模式,将“西迁精神”融入创新文化建设,为科技发展注入精神动能。
  四、以新质生产力开启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关村论坛专家的视角揭示出,陕西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跃迁”的关键阶段。面向2035年,陕西需以“三项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优势。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陕西正以“秦创原”为笔,在全球科技发展版图上镌刻“中国式现代化的西部样本”。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