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启示

陕西科技报
  在19世纪中叶,随着石油、炼焦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很快发展起来。
  当时,有机化学家遇上了一道难题:他们从煤焦油中提取出一种芳香的液体,叫作苯。在苯的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4价,一个碳原子就要和4个氢原子化合,而苯怎么会是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的化合物呢?
  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
  这时,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也着手探索这一难题。
  凯库勒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后来考入大学读建筑学。毕业后,由于受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影响,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凯库勒放弃了建筑学,开始猛攻化学。他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干起来就不肯歇手。
  1865年,凯库勒没日没夜地研究着苯的分子结构之谜。他在黑板上、地板上、笔记本上、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结构式。画来画去,始终没有揭开谜底。他要么把氢原子画成2价,要么把碳原子画成3价,可是氢原子应当画成1价、碳原子应当是4价的。
  最后,凯库勒还是一举攻下了有机化学上的这一难题,画出了苯的分子。他的论文发表后,立刻在各国引起一片赞叹声:“凯库勒真是个天才,他怎么会想到苯的分子结构是一个环!”
  凯库勒的这一发现,成为他一生中科学成就的高峰。
  1890年,在德国化学学会庆祝成立25周年大会上,会员们纷纷要求凯库勒谈谈是怎样找到打开苯环之锁的钥匙的。
  凯库勒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述了自己的发现经过:
  那时候,凯库勒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的分子结构该是什么样子的。他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所获。一天,凯库勒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他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很快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几个月来没想过的种种苯的分子结构式,在眼前跳舞。忽然,其中一个分子结构式变成了一条蛇,这蛇首尾相接,变成了一个环。正在这时,凯库勒听见马车夫大声地喊道:“先生,克来宾路到了!”他这才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这个梦的启发下,凯库勒终于画出了首尾相接的环式分子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上的这一难题。
  凯库勒讲完后,当天就有好几个化学学会的会员们特地雇了马车,在大街上慢慢地行驶着。可是,这几位会员有的没睡着,有的睡着了没有做梦,有一个睡着了,而且也做起梦来,可惜只梦见打牌打输了,并没有从梦中得到任何科学上的灵感。
  其实,这几位可笑的会员们忘了:凯库勒在做梦之前,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探索苯的结构之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虽然是从梦中得到启示,而实际上,他是在做梦时还不忘进行科学研究。那几位会员把凯库勒的成就归功于梦,这正如把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归功于洗澡一样本末倒置。
  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灵感全然不是优雅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柴可夫斯基的话是对凯库勒的梦最确切的注解。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