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牛蛙,不少人念其美味。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牛蛙乃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近日,四川成都浣花溪公园内出现牛蛙,引发关注。人们不禁发问:牛蛙会破坏公园水域环境吗?它们究竟是从哪儿来?
原产北美,鸣声似牛而得名
牛蛙是一种体型硕大的淡水蛙类,因为鸣声似牛而得名。牛蛙原产于北美落基山脉以东地区,也称美国牛蛙、北美牛蛙或美洲牛蛙。
牛蛙肉可食用且易饲养。1959年,我国将牛蛙作为经济养殖蛙类从古巴引进并开展养殖。然而,由于牛蛙偏好活饵,尽管后续多次引种,养殖规模却一直不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牛蛙食性驯化的技术难题被攻克,养殖推广进程得以加速。但与此同时,牛蛙向自然环境逃逸和扩散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生性凶猛,能改变当地水生动物分布格局
在我国,牛蛙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入侵压力,其扩散速度迅猛。在南方的一些省份,牛蛙已成功建立起自然种群,悄然融入当地蛙类系。甚至在西藏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也是本土水生动物的“血泪史”。牛蛙的适应性与繁殖力极强,已成为致使本土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牛蛙生性凶猛,食量惊人,不仅捕食蝌蚪和小型蛙类的成体,就连幼鱼及其他小动物也不放过,拥有改变当地两栖动物乃至水生动物分布格局的能力。
不仅如此,牛蛙带来的冲击还远超想象。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两栖动物出现大规模衰退。究其原因,除了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之外,还与一种名为壶菌病的真菌疾病有较大关系,它能致使两栖动物大量死亡。
《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壶菌病已在全球广泛传播,至少造成90种两栖动物灭绝,数百种两栖动物深受其害。这种疾病一旦传入新环境,极有可能成为该生态系统的固定组成部分。
牛蛙恰恰是壶菌病菌株的耐受携带者,能够在自身存活的情况下长期携带菌株,充当壶菌病在全球传播的媒介。从这方面来看,牛蛙造成的间接生态威胁丝毫不亚于直接威胁。
治理关键,减少向外逃逸
与众多水生入侵物种相似,牛蛙治理颇具难度。目前,主要治理手段为捕捉清除与拦网物理隔离。此外,由氯克酮、咖啡因、鱼藤酮和氯菊酯混合物组成的化学药剂,已被证明有杀灭效果,但存在污染水体和伤害其他水生动物的风险;引入捕食性鱼类这一方法,则需提前开展生态安全评估。
减少人工养殖牛蛙向自然界的逃逸与扩散,是重中之重。当下,部分养殖户养殖管理方式粗放,牛蛙逃逸现象频繁出现。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养殖策略。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物种入侵风险,还能减少牛蛙携带寄生虫、控制药物使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规范放生行为同样刻不容缓。牛蛙易于购买,常被作为放生对象。在没有牛蛙养殖的地区,野生牛蛙的出现大概率与放生相关。例如,成都浣花溪公园内的牛蛙,极有可能是游客或市民放生所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牛蛙,或许也是源于放生。事实上,此类案例时常见诸媒体,而未被报道的可能更多,亟待有关部门予以重视。
(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