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疾病:身体疼痛之外的心理“隐形杀手”

陕西科技报

  膝关节疾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高发的慢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膝关节患病率超过50%,且发病率每年还有递增的趋势。这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核心的疾病,不仅导致行走困难、活动受限,更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形成“生理疼痛-心理困扰-康复受阻”的恶性循环。
  膝关节疾病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疼痛:从身体到心理的双重打击
  病变初期,患者常出现静息痛、运动痛(如跑步时疼痛、上下楼梯时疼痛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最后导致患者需依赖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更甚者需要使用轮椅。这种身体功能的退化直接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引发对未来生活的无望感。
  三大典型心理问题解析
  焦虑及对疾病的不确定感。许多患者存在“灾难化思维”,担心病情迅速恶化。这种焦虑会导致睡眠障碍和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形成“过度担忧-回避治疗”的恶性循环。
  抑郁及社会功能的丧失。长期疼痛使得患者无法参与集体活动,从而产生孤独感,影响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部分患者可能职业能力也会受损,进而引发自我价值感下降,产生对自我极度否定的状态。
  自卑及依赖的两极化心态。辅助器具使用者存在身体形象焦虑,认为“使用拐杖显得衰老无能”;同时,部分患者出现过度依赖行为,从而导致肌肉萎缩,废用性萎缩,更甚者出现下肢血栓,进一步延缓康复进程。
   心理调适:科学康复的“第二处方”
  认知重构:打破负面思维循环
  接纳疾病现实。膝关节退变是年龄、劳损、遗传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积极康复训练去改变现状。
  建立合理预期。结合医生的诊断、治疗意见、告知的预后情况后,制定明确合理的治疗目标。
  主动调节:激活身心自愈力
  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缓解焦虑
  和抑郁情绪。
  社会支持:构建康复“心理同盟”
  家庭支持的关键作用。家属的耐心陪伴及正面的引导。建议采用“共同决策模式”(如一起制定康复计划),减
  少患者孤独感。
  病友互助的独特价值。可加入一些患友群,通过相似经历者的成功案
  例。给予自己更直接的心理赋能。
  专业干预:及时破解心理危机
  当出现持续失眠(>2周)、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等症状时,建议通过医院心理科或专业平台进行PHQ-9抑郁量表、GAD-7焦虑量表筛查。
  康复新认知:身心同治才能事半功倍
  药物治疗
  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关节腔注射。
  物理治疗
  红外线、微波、电疗、水疗、肌力训练(如直腿抬高练习)等。
  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等。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避免深蹲、爬楼爬山、负重跑步等引起疼痛的动作。

(孔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