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基础前沿研究的新突破,到载人航天、深海探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新跨越,再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其背后离不开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支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我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程中赢得先机,必须着力推动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也是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
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在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为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根据《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态势报告》显示,中国人才数量从18805人升至32511人,占比从16.9%升至27.9%,跃居全球首位。另一方面,高层次科技人才质量稳步提升,知识创造和产业创新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中国高被引论文数占世界份额大幅提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335.1万件,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0.2%,表明我国科
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产业化能力同步提升,科技进步正加速向经济增长动能转化。科技人才不仅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也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对人才工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统筹。从《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破除了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从《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为科技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生态。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出台针对性举措。例如,陕西省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创新人才集聚优势,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针对性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等难题,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但仍要清醒地看到,科技人才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在创新能力塑造方面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在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上,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形成持续涌现重大原创成果的生态;另一方面,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仍需提升,部分关键核心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反映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尚需进一步优化。如何打破科研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激活科技创新的人才动能,成为推进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任务。
一是要构建以原始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强化交叉学科培养机制,提升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教育,鼓励跨学科合作,培养具备系统性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同时,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其依据自身发展需求,精准加大对市场需求旺盛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投入,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要深化科技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应加强全球化人才布局,健全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和保障机制,优化完善外籍高端科技人才在华工作、居留、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提升我国科技生态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建立科技人才专项使用机制,推动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抢占先机。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价值愈发凸显。未来,要以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技人才体系,汇聚创新力量,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并将其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