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品牌“好声音”如何守护?
  “灯等灯等灯等”——听到这段旋律,许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英特尔;QQ消息的“滴滴”声一响,数亿用户便知好友来信。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名片”,不仅是品牌符号,更是受法律保护的声音商标。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声音商标这一“听得见的品牌资产”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赛道。
  从“中国首例”到“万物有声”,声音商标走进大众生活。
  2016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开始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成为我国首例成功注册的声音商标。此后,腾讯、微软、酷狗等企业纷纷为品牌“好声音”穿上法律“护
  甲”。数据显示,我国声音商标注册量逐年攀升,涵盖开机铃声、品牌旋律、广告语等多种形式,在电子产品、媒体传播、生活服务等领域形成鲜明识别度。
  “声音商标通过听觉传递品牌价值,具有穿透场景的感染力。”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当消费者闭眼也能“听牌识企”,声音便从普通标识升华为品牌资产。
   注册不易:既要“独特嗓门”更要“长期练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声音商标需具备显著性和识别性,且不得违反公序良俗。然而,不同于文字图形的直观表达,声音的抽象性让注册之路更具挑战。
  知名主播李佳琦曾申请注册“Ohmy god,买它买它”为声音商标,却因缺乏显著性未获通过。反观酷狗音乐,其“Hello Kugou”问候语通过提交数万份使用证据,最终在部分商品类别上成功注册。这印证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标准:声音商标往往需经长期使用,与品牌建立强关联后才能“转正”。
  “声音商标审查如同‘听音辨人’。”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申请人需提交清晰的声音样本、乐谱或声谱,并详细描述节奏、音效等特征。若缺乏先天显著性,则需证明该声音经市场“锤炼”,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品牌联想。
   守护“好声音”:企业需打好法律“组合拳”。
  当前,声音商标保护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科技企业加速布局智能产品提示音;二是文娱产业深耕IP声音版权;三是老字号探索传统声音元素商标化。面对新机遇,专家建议企业构建立体化保护网:
  早注册,定范围。在声音设计阶段即考虑商标注册可能性,明确使用场景和商品类别。如微软将Windows开机声注册在计算机软件类,英特尔将旋律锚定半导体产品。
  勤存证,防风险。日常使用中保存广告投放、用户反馈、市场调研等证据链。如酷狗维权时提供的播放器公证书、第三方机构品牌联想度报告等,成为其确权关键。
  强监测,快维权。利用AI声纹识别技术监控市场,发现侵权行为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多维度追责。2023年某车企广告擅用相似开机铃声,权利人通过行政投诉获赔百万元。
  让中国品牌“声”动全球。
  随着元宇宙、智能终端的发展,声音交互场景爆发式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近三年声音商标申请中,人工智能硬件、虚拟服务等新领域占比提升26%。
  “声音商标保护水平折射国家创新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表示,我国正推动声音商标审查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将编钟古乐、方言韵律等文化基因注入品牌声音,让世界“听”见中国品牌的独特律动。
  如今,从手机提示音到城市交通播报声,越来越多“中国好声音”正在完成从“功能音”到“品牌音”的飞跃。在这片“有声有色”的知识产权热土上,创新者的每一次发声,都将获得法律的回响。

(李升高)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