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日,全国首档文化探索类音乐综艺《陕北民歌·遇见》在陕西卫视开播,以“陕北民歌+新说唱”的跨界融合引发热议。节目不仅让经典旋律重获新生,更通过品牌化运营,将陕北民歌从地域文化符号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音乐IP,为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品牌定位:从文化符号到音乐IP
《陕北民歌·遇见》的诞生,源于陕西对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系统性布局。近年来,陕西以“非遗+”模式推动陕北民歌、西安鼓乐等传统文化破圈,而该节目正是这一战略的标杆之作。其核心在于跳出传统民歌节目的“表演秀”框架,以“文化寻根+时代表达”为品牌内核,构建起“音乐+文旅+科技”的立体化内容矩阵。
节目Logo以黄河浪涛与陕北剪纸为视觉符号,搭配“遇见”二字的动态书法设计,既强调地域特色,又传递开放包容的品牌调性。首期节目中,AI技术打造的黄河“元宇宙”场景与实景拍摄的黄土高原交相辉映,强化了“古今对话”的品牌叙事。这种视听语言的创新,让陕北民歌不仅是“怀旧金曲”,更是可沉浸体验的文化场景。
跨界融合:音乐品牌的年轻化表达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陕北民歌·遇见》通过跨界模式,打破受众圈层。首期“民歌+新说唱”中,腾格尔、王向荣等民歌艺术家与新生代歌手薛锐合作,将《黄河船夫曲》改编为硬核摇滚与方言说唱交织的《天下黄河》。歌词“九十九道湾闯九十九道关”既保留原曲的苍劲,又注入现代热血,在社交媒体引发了黄河新魂的话题风暴。
节目还通过“音乐品牌联名”扩大影响力。例如,与陕西文旅合作推出“听见黄土”数字专辑,收录节目经典改编曲目;与短视频平台发起“全民唱民歌”挑战赛,吸引年轻用户用民歌唱腔演绎流行歌曲。这种“经典再造+用户共创”的策略,让陕北民歌从“被动传承”转向“主动传播”。
情感共鸣:品牌价值的深层链接
音乐品牌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情感符号。陕北民歌的魅力源于其“生于泥土,唱尽悲欢”的真实性,《陕北民歌·遇见》则通过故事化叙事强化这一特质。节目中,老船夫回忆黄河号子、非遗传承人讲述民歌背后的家族记忆等片段,让观众看到旋律背后的生命厚度。
品牌的情感辐射力已超越舞台。2024年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陕北民歌手以《山那边》征服海外观众;节目衍生的“陕北民歌研学游”线路,带动当地文旅消费增长30%。正如网友所言:“听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突然懂了黄土高原的浪漫。”
长效运营:打造可持续文化品牌
品牌化并非一时热度,而是长期生态的构建。榆林市以节目为契机,联动陕北民歌博物馆推出“数字民歌库”,利用VR技术还原民歌历史场景;陕西广电则计划开发《民歌·遇见》系列纪录片,深挖民歌背后的文化密码。
今后,《陕北民歌·遇见》或可借鉴“故宫文创”模式,推出民歌主题盲盒、方言音乐节等衍生品,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陕北民歌·遇见》的成功,印证了“品牌化”是传统文化破局的关键。通过精准定位、跨界创新与情感共鸣,陕北民歌正从“黄土天籁”蜕变为国民级音乐品牌。这一案例也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启示:唯有以现代语态重构传统,方能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声”生不息。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