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豆花西施商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3月25日,在成都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现场,一位年轻创业者正匆匆穿梭于展台之间,眼神中满是期待。她叫王婷,是宝鸡豆花西施商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此次奔赴展会,是为了给自己的核心产品——速食豆花泡馍注入更高标准的包装理念与智能化生产技术。
这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陕西早餐,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大关。
童年味道:从乡愁中生长出来的生意
凤翔豆花泡馍,是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小吃,作为当地的传统早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金黄酥脆的锅盔馍片与鲜嫩爽滑的豆花相结合,辅以香浓的豆浆和红亮的辣椒油,形成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不同于西安羊肉泡馍的厚重浓烈,它更轻柔细腻——馍片松软,豆花细嫩,搭配一勺香辣红油,温润而热烈,是西府人一天的开始。
作为土生土长的凤翔人,王婷从小便对这碗豆花泡馍情有独钟。“在外地读大学时,最想的就是家门口的那碗豆花泡馍。”她坦言,“但当地没有这种早餐,汤汤水水的也不好邮寄。”
2015年,带着对家乡传统味道的深深眷恋,大学毕业的王婷毅然选择回到凤翔区。面对快节奏生活下传统模式的局限,她敏锐地捕捉到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出打拼者无缘享受到现场制作的美味,于是她决定将豆花泡馍转型为方便快捷的速食产品。
作为家族第三代传人,王婷在传承父辈手艺的同时,更赋予了这种传统美食新的生命力。对她而言,每一次调试配方,每一次试吃改进,都是对家乡文化的再创作。
创业之初,她遭遇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运输”。传统豆花泡馍讲究现做现吃,无法长时间保存,也难以远距离配送。为了突破这一瓶颈,王婷带着家人一起试验,试图将馍片抽真空、豆浆做成干粉、辣椒油独立封装……最终,她研制出第一代速食豆花泡馍。
“第一批产品发给在外地的同学试吃,收到了刷屏的好评。”她回忆起那时,掩不住嘴角的喜悦。
初代速食产品将锅盔馍、豆浆干粉和独立包装的辣椒油凑在一起,初尝能勾起家乡的记忆。2018年,一条“没有鲜豆花,泡馍就没了灵魂”的差评让王婷陷入沉思,夜不能寐。
技术革新:百次试验铸就60天保鲜奇迹
为了保住那一勺“灵魂豆花”,王婷走出家门,奔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食品工程领域的专家携手攻关。半年内,在食品工程实验室尝试了上百种保鲜方案。最终实现技术的突破,使鲜豆花的保质期从15天成功延长至60天。这一成果不仅确保了产品风味的完整保留,更使得远程运输与线上销售成为可能。
2022年9月,升级版的真空速食豆花泡馍正式面市,首日销量突破了2000份,迅速为产品打开了市场大门。
技术突破为产品市场开辟了广阔道路,王婷随即创办了宝鸡豆花西施商贸有限公司,并以“凤府豆花西施”品牌迅速占领市场。
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策略,不仅自建电商平台,还积极进驻各大网络平台。2024年,公司总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其中网络销售额达700万元。
不少在外求学或工作的游子成为了速食豆花泡馍的忠实消费者。春节期间,王婷店内热销一空,甚至有不少留学生通过微信下单,在海外品尝久违的家乡味。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这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文化影响力的充分彰显。
王婷认为,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商品,更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文化是美食的根。”她说,“要让更多人了解,不仅仅是‘豆花泡馍’这四个字,更是它背后的凤翔故事、陕西味道和中国情怀。”
乡村振兴:美食兴邦的生动样本
在王婷的带动下,凤翔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全区已有2000多家特色小吃店,其中780家由返乡人员创办,直接带动1万余人就业。
凤翔区政府在扶持地方特色产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提供资金支持,还协助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区商务局局长屈凡说:“美食文化既是慰藉乡愁的良方,也是潜力无限的经济蓝海。下一步,将在推广凤翔豆花泡馍、腊驴肉、泡泡油糕等凤翔地标美食上持续发力,以‘培育餐饮品牌,打造美味雍州’为主题,注重食材和特色的结合,文化与品牌的打造,挖掘餐饮特色,打造特色菜品,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有人说,美食是最柔软的乡愁;而在王婷手中,它成为了最具爆发力的产业。王婷的成功展现了传统美食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潜力,对于很多返乡创业者来说更是一种精神激励。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愁”如何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从一碗早餐,到一条产业链;从童年记忆,到文化名片。王婷用10年时间,把凤翔味道揉进时间、寄向远方。她的故事,是一代年轻人对“乡愁”的全新表达方式,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在转型期焕发活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郑晨 赵嘉欣 记者 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