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从失误中吸取教训
  在科学探索的浩瀚星空中,每一颗新星的发现都凝聚着无数先驱者的智慧与汗水,而有时,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些微妙的玩笑。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波拉德研究怎样从海藻中提取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往里通入氯气,得到紫黑色的固体——碘的晶体。然而奇怪的是,在提取后的剩余残渣底部,总是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这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这件事引起了波拉德的注意,他立即着手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证明,这深褐色的液体是一种人们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把它命名为“盐”,按照希腊文的原意,是“盐水”的意思。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溴”,按照希腊文的原意,就是“臭”的意思。
  波拉德关于发现溴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发表之后,德国的一位青年化学家李比希屏着呼吸,细细地读了这篇论文。读完之后,这位化学家深为后悔,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和波拉德相似的实验,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有所不同的是,李比希没有深入地钻研下去。当时,他凭空断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只不过是通氯气时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氯化碘。因此,他只是往瓶子上贴了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结束了,与新发现失之交臂。
  那时候,李比希还很年轻。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小心地从瓶子上取下来,挂在床头,作为教训,并常把它拿给朋友们看,希望朋友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后来,李比希在自传中谈到这件事时,曾这样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李比希开始认真、细致地观察化学现象。有一次,他到英国的一家工厂考察。这家工厂正在生产蓝色绘画颜料“柏林蓝”。他看到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锅之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吃力地搅拌着溶液,发出很大的响声,一位工长告诉李比希:“搅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好。”
  李比希很注意地听着。回去以后,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搅拌的声音越响,柏林蓝的质量就越好呢?”后来,他终于查出了原因,写信告诉那家工厂:“用铁棒搅拌使铁作响,无非是使铁棒和锅摩擦,磨下一些铁屑来,使它与溶液化合。如能在生产时加入一些含铁的化合物,不必用力磨蹭铁锅,柏林蓝的质量同样会提高。”
  那家工厂照李比希的话去做,果然如此。从那之后,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就大为减轻了。
  李比希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这样抱怨说:“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儿童时代,李比希随父亲制造过家庭药物和涂料,后来又当过药剂师的徒弟。少年时代的李比希酷爱阅读化学书籍和动手做化学试验。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科学论文,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农业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都做出了许多贡献,被誉为“德国化学之父”。

(米娃)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