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交替,不少人可能会感觉疲乏、脾胃不好,实际上这与时令有关,需要“养阳”。
春夏交替,更容易乏力
临床上,医生发现逐渐多了一些主诉乏力、体倦的患者,这些人大都兼有脾胃不和,纳呆胸闷,感觉像是感冒了。这些表现与时令节气有关。
天气骤然转热,人体阳气外越,体内顿觉空虚,这是气阴不足的表现。要补足气阴,还需在“养阳”方面下功夫。
“养阳”到底是养什么?
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阳气具有温暖、推动、防御等功能,养好阳气可以帮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身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进展,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阳气充足,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作,免疫力也会增强。反之,阳气不足会导致寒湿内生,抵抗力下降,冬季容易生病。除此之外,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内部因此是亏虚的,加之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易于消耗,“养阳”更加重要。
4件事帮你补回精力
睡眠 由于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晚睡”不等于熬夜,建议不要晚于23点睡觉。
艾灸 夏季“养阳”的另一个重要养生方法是艾灸。艾草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可以用艾条温灸以下部位,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温食 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消化功能相对减弱,容易导致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发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他疾病。
夏季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脾助运的食品,如牛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绿豆、小麦、豌豆等;适当吃些苦味、酸味和咸味的食物。
防寒凉 夏天人们常会纳凉消暑,比如不间断吹空调降温。但中医提醒,夏季过度贪凉、不出汗其实很伤阳气,“热养生”很有道理。
这种“以热制热”的做法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夏季人体出汗多,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或者由于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致使体内寒湿过甚,此时必须用温热之品,以免寒凉邪气侵害人体阳气。
(刘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