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为“有生命的文物”撑起保护伞
  古树名木是十分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不久前,《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司长张利明说。
  编织系统保护网
  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古树名木不仅具有固碳释氧、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利明说,近年来,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保护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区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破坏古树名木行为受到有力惩处,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明显增强。
  全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古树后备资源(树龄大于50年、小于100年)有148万株。
  “经过对比研究,中国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立法层级看,《条例》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层面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从资源状况看,中国是世界上古树名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初步建成了国家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刘丽莉说。
  刘丽莉说,中国的古树名木保护突出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坚持严格保护与文化传承、合理利用并举,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从保护力度看,我国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落实了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织就了系统完善的保护网络。
  探索特色保护模式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多地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树名木保护模式。
  陕西是古树名木资源大省,全省现存古树名木72.73万棵,位居全国前列。全国5棵树龄50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均在陕西,分别为黄帝手植柏(轩辕柏)、保生柏、老君柏、仓颉手植柏、洛南古柏。
  “目前,这5棵古树长势正常。”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薛恩东说,近年来,陕西对这5棵古树实行“一树一策”保护,并制定相关保护方案,科学实施保护措施。通过划定保护范围、改造地面铺装、拆除近树建筑等措施,优化5棵古树生境质量;通过安装地下消防栓、树体支撑、防雷、虫情智能监测等设施设备,全面强化5棵古树防火、防雷、防风、防病虫害能力。
  此外,陕西还建立包含本体情况、养护措施、生长环境等信息的5棵古树“一树一档”保护档案;开发国家、省、市、县4级共享的实时监控系统;选聘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和文物保护领域9名权威专家,组建专家组,负责指导5棵古树的保护工作;建成以专家为技术指导,县级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养护责任单位为依托的“一树一支队伍”。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是古蜀道的重要节点,现有古树名木12510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其中以翠云廊古柏最具代表性。
  近年来,剑阁县出台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等,传承古制、健全新规,不断创新完善“交树交印”制度。
  “我们将过去‘走马点树’的单一数量统计,拓展完善为古柏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5个方面16项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古柏保护质量综合评定,实现由‘交数’到‘交树’的转变。”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委副书记王仕雄说。
  据了解,当地将“交树交印”制度与落实林长制有机结合,将“交印”范围从过去的县乡行政首长扩大至县、乡、村三级林长,并延伸至村组护林员最末梢,确保蜀道古柏每段路有人管,每棵树有人护。
 

(马爱平)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