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林聚焦打好省委“八场硬仗”,办好全市“20件大事”,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奋力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战,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3.9亿元、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经济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
在做强工业经济上精准发力
榆林牢牢把握产业变革机遇,以能源工业为支柱,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持续优化存量,积极拓展增量,统筹提升质量,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出台30条经济稳增长措施,安排14亿元财政奖补资金,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召开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洽谈会,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引导煤炭产销企业加大洗选设施升级改造,提高附加值;全力推进180个新煤矿、新油气、新煤电、新能源、新化工、新电网“六新”项目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4+8+N”项目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投资1760亿元的陕煤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300亿元的国能项目即将开工;氢能、低空经济、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
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善作善成
榆林聚焦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坚定不移实施项目攻坚行动,用足用好多重政策机遇,更好发挥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全年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258个、总投资66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3亿元,同时紧盯“两重”“两新”政策动态,建立总投资3498亿元的争资争项项目库。截至目前,已落实中省政策性资金31.9亿元。深化“四个一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四大班子齐抓项目、专班督导服务、问题台账管理、考核排名公示等“四大举措”,梳理形成的4074项审批事项办结率达到89.6%。
在以商补工促消费上加力提效
榆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激发消费潜能、丰富消费业态、提升消费能力,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每季度发放8000万元市级消费券,推进家居、家电、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安排2亿元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全力推动39户10年以上化工企业设备更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和文旅经济,升级改造一批商业街区,打好榆林古城和长城、黄河、转战陕北“一核三带”特色文旅牌;加大对民营企业稳岗返还、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分批挖掘1.02万个就业岗位,以政府层面就业带动全社会稳就业、稳工资、稳信心。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聚力突破
榆林正在加快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将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持续用力。出台科技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意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启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二期、榆横综合中试基地二期建设,运行好陕西能源经济研究院、能源陕西实验室和秦创原榆林主副中心,持续建强“一院两校多平台”创新载体。通过“揭榜挂帅”重点突破化工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卡脖子”技术,积极探索打通从路演—中试—孵化—量产的全生命周期创新路径。全方位搭建引才用才成才平台,通过“校招共用”首批引进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青年人才访学研修办法,定向派赴国内外知名院校、行业头部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培养锻炼。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团队,拓宽与北师大、西交大等“名校+”合作办学路径,启动建设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榆林学院新校区二期、科创新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力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
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上久久为功
榆林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按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办事,着力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发展环境。今年继续在“红蓝章”审批、阻工问题、压覆资源、联审联批、隐性审批、考古前置六个方面推进新的突破,用政府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此外,进一步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正确处理公与私、是与非的关系,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守好底线中增强同民营企业打交道的底气,在倾心服务中增进与民营企业的感情。在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上攻坚克难榆林突出抓好地下水超采、违规取用水等关键问题整改,加速构建榆林水网,推进王圪堵至靖边引水、东线引黄延伸等重大工程,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打好水资源保护利用攻坚战;围绕“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空间,扎实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去年4.7万亩流动沙地全部治理,今年计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面积189万亩,打好林草保护攻坚战;今年将启用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实质性运行用能权交易平台与绿证交易平台,争取落地化工减碳、CCUS两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确保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5%,打好减碳降耗攻坚战;有序开展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年内建成5个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力争年底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打好固废综合利用攻坚战;出台采煤沉陷区治理总体规划和实施治理、基金使用、林草耕空间置换“三个办法”,统筹开展跨矿区小流域治理项目,年内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4.5万亩,打好采煤沉陷区治理攻坚战。
(记者 鱼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