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媒介素养教育:破解青少年价值观养成难题的新钥匙
□西安市西光中学教育集团 孟娟萍
  当算法推荐将学生困在信息茧房,当短视频的即时快感消解了深层思考,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将学生熟悉的媒介形式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发出独特的“解码—共鸣—实践”教育三部曲。
   一、当课堂遭遇“信息代沟”:一场始料未及的价值观教育危机。
  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不断完善自身。
  教材的第三单元讲到了情感的作用。我在多媒体展台上有一道非选择题是这样的:因为知道《感动中国》节目已经举办十九年,我觉得学生肯定大致了解这个节目,《感动中国》案例教学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尴尬——面对投影屏幕上19年来的获奖者照片,47名学生中41人从未看过这个节目,更有39人连《我的中国心》的旋律都完全陌生。学生们能准确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当问及“哪些人在践行这些价值观”时,答案总停留在课本上的雷锋、焦裕禄。
  本来已经酝酿好的讲解热情瞬间减退了,突然觉得这群中学生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予理会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给他们介绍了这个节目,从2002年第一期的姚明,讲到2003年的杨利伟、钟南山,2004年的袁隆平,还讲到2015年的郎平,最后讲到了2019年的英雄机长刘传健,让学生了解了这个节目所传递的正能量。引导他们多关注社会,多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紧接着,第二题的设问是这样的:为庆祝祖国的生日,某学校组织了演唱比赛,在排唱《我的中国心》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情感体验?
  基于上一个问题的尴尬,我试探性地问:《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听过没有?
  “没有……”学生们又齐刷刷地回答。
  我当机立断: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歌!“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当旋律响起时,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反观当时班上的孩子们,情景令人担忧。
   二、破局之道:教育的多途径
  课后思考这种现象,我觉得必须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教育:
  学会看电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任务重、作业多,经常不让孩子看电视,甚至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也从不看电视。只重视学校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唯课本知识是从。家长的这种态度也没错,只是,从学习的广泛性上来说,欠缺了一些,那就是孩子了解社会、关注时事,独立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可以让孩子看例如《新闻1+1》《法律讲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节目,或者各种纪录片,都是对孩子成长很有益的。引导孩子观看节目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尤其是到了九年级,基于中考的要求,更要让孩子多关注时事,思考具体事件和教材知识的链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种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天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们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较以前大为增多。尤其是通过网络,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涌向学生,而对于尚在成长期的初中生来说,筛选正能量信息的能力还不强,他们往往关注的是娱乐性。所以,学校教育就要从各个方面,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例如:音乐课多教唱爱国类的歌曲,历史课多讲述爱国类的故事,思政课多补充最新爱国的人物事例,美术课可以鼓励学生描绘自己心中可爱的祖国等。跨学科课程对教师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对此,建议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机制,并依托区域教研平台开发标准化跨学科教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加强教师的学科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各科教师融合教研活动,提升他们的教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
   三、看得见的改变:从认知到行动的蜕变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普遍都比较好,家庭中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心中不太会想到他人,遇到问题就推诿,遇到责任就回避。初中生即将摆脱儿童的幼稚,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承担责任。例如:自己学习任务的完成和作息时间的控制,个人物品的收纳整理,班级值日和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对个人日常开支的掌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孩子犯错,促进孩子自觉地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四、未来启示录:在虚实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价值观教育面临新机遇:学生通过VR体验感受到“艰苦奋斗”不再是抽象概念。但也要警示:当教育拥抱技术时,需守住三个底线——不让算法决定价值观;不让虚拟替代真实体验;不让数据掩盖个性成长。无论孩子将来学业是否有成,教会孩子遵纪守法、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科学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实证性教学策略、技术赋能及跨学科整合,可有效弥合中学生社会认知断层,为其成为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教育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迸发的每一次火花,出现的每一个意外,及时思考新的教育对策,促进学生的进步。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