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双减”背景下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探究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中心小学 幸利琼
  一、引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该政策旨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落实语文要素,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从“读—说—练”三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读为主线,增强语感,发展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灵活运用语言、增强语感并发展语言能力。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一定学习经验,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更应重视朗读指导。
  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针对“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关键句,教师可采用师生角色朗读的方式:
  师(引读):“闰土在雪地捕鸟时,我——”
  生:“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
  通过这样的引读环节,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领悟到文字的独特魅力,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悟有所得、乐在其中。随着朗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自然提升。
  三、以说为基本,反馈信息,加工材料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关键在于创造丰富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语言交流场景,着重培养学生两大核心能力:一是准确捕捉话语要点的理解能
  力,二是专注倾听他人表达的沟通素养。
  通过持续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实际语境中对自身语言进行对比和反思,判断表达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明确、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当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够自然贴合生活实际时,教师便可依据语言发展规律,为学生设定进阶目标,推动学生实现文本语言知识向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转化。
  以《少年闰土》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请结合文本细节,推测‘我’此刻在院中的具体行为。”这一启发性提问能迅速激活学生思维。有的学生推断“我在院子里读书”,有的猜想“我坐在火炉旁烤火”……这种情境式问答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实际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要确保“说”的任务能覆盖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四人小组或两人同桌为单位的搭档模式,开展主题研讨、情景演绎、模拟采访等多种交流活动,让每位学生明确角色分工与交流目的,积极投身语言实践。通过这些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以练为阵地,再现信息,运用材料
  语文课后补白练习和习作练习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广泛积累词汇,有效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将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灵活自如地运用到表达之中,逐步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
  (一)内化文本小练笔
  小练笔是统编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补充练笔形式,既不同于作文,也不同于造句,而是对课文内容及结构的仿写练习。它有助于学生通过内化训练,将字、词、句和写作技巧转化为自身语言能力,初步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以《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为例,聚焦“月下瓜地刺猹的少年”这一场景,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同步拓展练习。通过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引导学生采用倒叙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通过此类练习,学生能在具象化的场景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并运用文中语言,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阶梯式成长。
  (二)活化实践小材料
  1.适当增补教材内容: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入理解与广阔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的“点面结合”写法时,可增加两个不同场景的片段(通过课件展示):一个是八百米运动员赛跑的激烈场面,另一个是游客观赏花海的热闹场面。通过这种适当的“增”处理,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写法。
  2.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打破常规线性教学模式,设计分层递进式教学方案: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2)收集鲁迅相关文献资料,建立人物立体认知框架;
  (3)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选取的典型事件,分析其情感表达手法。
  通过这种教材结构化重组策略,既为学困生搭建了理解支架,又为优等生提供了深度探究空间,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3.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可将不同学科、课内外等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科学天地,通过课间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两小儿辩论的问题:“太阳到底是不是早上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感受科学的魅力,还能激发对科学的热爱,提升综合素养。
  4.精心设计“双减”作业: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对班级学习效率影响显著。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水平设计分层作业:
  (1)中等以下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
  (2)优良学生:完成较有挑战性的练习题;
  (3)所有学生:参与实践性作业。
  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可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词语归类,避免机械抄写词语,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活用教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充分理解并尊重教材,才能发挥“双减”的功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协调发展,必须追求知、情、言、行的和谐统一。通过“读—说—练”三个维度的有效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