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逸飞行器参加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
在火箭点火升空时,一旦发生故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而载人发射逃逸系统,就是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关键保障设施。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把确保航天员安全摆在首要位置,逃逸系统正是为此而生。在发射台上或飞行过程中,若火箭发生爆炸或故障,逃逸系统能迅速将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带到安全区域,是载人航天飞行中不可或缺的人员安全保障设施。
为验证逃逸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标,需要专门开展飞行试验。逃逸系统飞行试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零高度逃逸试验,“零高度”意味着初始高度、速度均为零。1998年,我国成功实施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试验模拟了运载火箭在发射台上出现故障时,神舟飞船的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 验中,返回舱从逃逸飞行器正常 分离,弹伞舱盖、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都正常完成,验证了运载火箭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和飞船应急救生系统的工作能力。
另一类是最大动压逃逸试验。1996年,为模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最大动压附近出现故障的情况,我国成功实施了最大动压滑轨试验,利用火箭撬进行了3次最大动压条件下的栅格翼释放展开试验,模拟了栅格翼的阻力,考核了气动力对逃逸飞行器结构的影响。
如今,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的逃逸系统设计更是进行了全面优化。梦舟飞船需兼顾载人月球探测和近地空间站任务,这两类任务在发射过程、工作时序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对飞船逃逸系统的兼容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执行登月任务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起飞规模和爆炸当量大幅增长,故障模式及逃逸初始状态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不同;而且梦舟飞船为濒海发射,气象条件复杂,上升段星下点以海域为主。所以,梦舟飞船必须具备更强的逃逸加速能力、适应能力和落点主动控制能力等。
梦舟飞船逃逸系统以“满足发射全程安全逃逸”为目标,采用“大气层内逃逸塔逃逸+大气层外整船逃逸”方案。逃逸塔负责待发段至上升抛塔之间逃逸,抛塔后至近地入轨船箭分离则利用服务舱动力逃逸,逃逸及后续救生由返回舱统一控制,实现了返回舱一体控制和整船资源高度复用。
科研团队针对逃逸弹道与控制、结构与分离等技术难点开展专题研究,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比如逃逸主发动机和逃逸分离发动机已完成整机热试车,验证了发动机内弹道性能等。
根据工程计划,今年将陆续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和最大动压两次逃逸飞行试验。随着各项逃逸关键技术试验的逐步验证,未来我国载人发射逃逸系统将更好地满足任务需求,为航天员提供更安全可靠的保障,助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向更远的深空。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