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CT室,仪器预热声与窗外的晨光一同苏醒,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CT室、核医学科主任贾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1991年手握X光片的新人医生,到如今带领团队登上国际放射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年会的学科带头人,这位54岁的影像专家用三十年光阴,在无数张黑白胶片上书写着医者的温度。
1991年,20岁的贾喆背着行囊走出陕西省卫生学校的大门。当他第一次站在原榆林市第二医院放射科的X光机前,这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不会想到,自己将与这台“铁家伙”结下半生不解之缘。
“那时的X光机就像个老古董,每次曝光都要手动调节参数。”回忆起从业初期,贾喆的眼中泛起暖意。在那个CT设备尚未普及的年代,他白天跟着前辈学习投照技术,夜晚趴在值班室的硬板床上学习阅片。泛黄的《X线诊断学》被翻得卷了边,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病例特征。
1995年,榆林市第一台CT机落户榆林市第二医院。当这个庞然大物运抵科室时,贾喆像对待新生儿般小心翼翼。他主动申请到西安、北京进修学习,学习期间,他每天在机房和阅片室连轴转,笔记本上画满了CT断层解剖图。“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让榆林的老百姓不用再去西安排队做CT。”这份朴素的愿望,成为他深耕影像医学的源动力。
2008年,西门子64排螺旋CT的引进,让榆林的影像诊断水平实现质的飞跃。贾喆带领团队开展冠状动脉CTA、低剂量肺筛查等新技术,填补了陕北地区多项空白。2013年,他以同等学力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成为当时榆林市卫生系统屈指可数的高学历影像科医生。
黑白胶片上的“福尔摩斯”
十多年前,一张特殊的肺部CT片在榆林医学圈引发震动,面对多家医院判定的“晚期肺癌”结论,贾喆却透过层层影像迷雾,捕捉到位置、形态等细微特征是区别于肺癌表现的。“这不是肺癌!”他的断言不仅让患者免遭过度治疗,更在多年后验证了诊断的精准——老人至今健在,常托儿子送来自家种的沙地苹果。
这样的“医学侦探时刻”在贾喆职业生涯中已上演数百次。从1995年操作全市首台CT机时的手写胶片标注,到如今利用AI辅助诊断系统精准定位病灶,他始终保持着“三重读片法”:第一遍全局扫描培养直觉,第二遍分区域地毯式排查,第三遍聚焦可疑点位放大比对。“影像科医生是临床的‘眼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科室里,他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告诫新来的年轻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查结果,是每一位CT室医生的使命。”
7:50的晨会密码
“7:50晨会制度”是影像科传承十五年的基因。“让病人等医生等机器,这绝对不行。”贾喆要求医生提前到岗,确保让首诊患者8点准时检查。每天早上交完班,大家各司其职,忙碌起来,贾喆也不例外,忙着读片、审核,这看似平常的工作,其实一点也不平常。贾喆说:“从时间上来讲,医生的效率直接会影响病人看病的早晚,有时候早一秒发现问题就会赢得生命的主动权。”
由于CT室开展的项目多,工作量大,最高峰时每日接诊患者超过800人次。为了保证诊断质量,贾喆只能延长工作时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要做好科室的管理。贾喆说:“近年病人人数快速增长,科室业务工作日益增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为了确保诊断质量,贾喆经常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与当班大夫会诊疑难病例,他记不得自己有多久没有按时下班了。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受到了临床科室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影像铁军”
“影像诊断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协作的艺术。”贾喆深谙这个道理。
在他的带领下,影像科建立起“分系统专业化”诊疗模式,将团队细分为神经、心胸、腹组等专业组。每周三的业务学习雷打不动,从国际前沿技术到基层常见病诊疗,都成为讨论焦点。
2019年,贾喆牵头成立“榆林市医学影像专科联盟”。他带着团队足迹遍布靖边、清涧等县区,累计开展专题培训60余场。在吴堡县医院的教学现场,他手把手教基层医生识别早期胃癌的CT征象,“注意胃壁增厚的层次,观察黏膜皱襞的形态变化……”这种“传帮带”模式培养出300余名基层影像骨干。
让他骄傲的是,2024年团队两篇论文中稿“北美放射学会”及“欧洲放射学会”两大放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贾喆带领团队登上国际舞台,与国内外影像领域专家交流学习。这在陕北地区尚属首次。“当我们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基层医生的研究成果时,那种自豪感是难以言喻的。”贾喆说。
光影未来:影像医学领航区域医疗新征程
影像科作为医疗服务升级的核心引擎,以尖端技术与创新模式开启“光影未来”新篇章。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斥资引进国际领先的影像设备,构建全流程数字化影像诊疗体系,并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可在数秒内完成肺结节、心脑血管疾病的智能筛查与分析,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为疑难病症的早期发现与精准治疗提供关键支撑。同时,依托5G技术搭建智慧影像云平台,实现检查预约、影像调阅、报告查询全流程线上化,极大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作为区域医疗的“领头雁”,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以影像科为纽带,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影像协同网络。通过“技术下沉+资源共享”双轮驱动,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定期下沉医联体单位,开展设备操作培训、病例研讨与规范化诊断教学,已累计培训基层影像医师超500人次;另一方面建立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完成基层单位传输的CT、MRI等影像会诊120余例,让基层患者也能享受三甲医院同质化的诊断服务。此外,医院牵头制定影像质控标准,推动医联体单位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展望未来,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将持续深化影像学科内涵建设,加速产学研医融合发展,以“光影”技术为支点,撬动区域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跃升,为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守护群众健康筑牢坚实根基。
(王甜甜 李少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