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写作中,第一手素材就是采访内容。扎实有效的新闻采访,会让作品更真实、更生动、更具可读性,达到“接地气”“冒热气”的良好效果。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采访是一门必修课。
关键词:筛选主题;善于观察;研究思考;情感共情
采访前,首先要把握什么该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应该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其次是在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肢体语言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观察,捕捉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再次是对一些概念模糊的问题,要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拿出足够的耐心,多提问、多研究、多思考;最后要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建立信任关系,在对话中成朋友,在感情上成知己,以共情为话题,走进对方内心世界,从而达到采访的预期效果。
一、找准切入点,解读新闻事实
(一)要提高政治觉悟。在新闻报道中,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取向。作为新闻工作者,主题筛选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精准把握国家的改革政策是什么,如何贯彻落实。同时,要立足工作岗位,把改革的新成果、发展的新经验、社会的新风尚传播出去。找准政策切入点,用生动的故事解读新闻事实。
(二)要练好新闻采访“基本功”。实际上就是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采访时我们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脚沾泥土衣沾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险,勇敢地深入新闻事件的最前沿,收集珍贵的一手资料,把镜头对准群众,传播党的声音。
(三)要从小事入手。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一味地贪大求全,就会使作品成为“杂物箱”。比如,需要报道城市建设,可以从公园的智能充电、城市智慧管理等方面作为切入点,通过便民、惠民设施改善来反映城市品质的提升;宣传产业振兴,可以从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介入,展示“土专家”“田秀才”的经验。
二、发现闪光点,扩大采访视野 (一)观察人物。在采访中善于观察,用第六感官,就是知觉或者心觉去感知新闻事件。要仔细地观察采访对象的眼神、表情、动作,感知他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物的衣着打扮、动作、语气、姿势,以及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外貌特征,通过采访对象的外貌特征,掌握人物的性格、情绪状态或身份。同时,还要观察人物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注意他们对他人言语和行为的反应。
(二)观察新闻事件。首先要注意新闻信息来源,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解新闻事件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是观察新闻的背景等,经过分析和研判,精准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同时,要对新闻事件关联的人和事进行反复思考,厘清思路。
(三)观察环境。新闻采访中,不但要观察自然环境,还要观察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采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高,水质无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就可以做生态大文章;如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产业势头强劲,人居环境优美,可以把采访重点调整到乡村振兴中;人们的行为、言论以及文化氛围对于采访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
三、抓住关键点,报道准确有力
(一)要准确把握新闻的核心事件。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对受众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组织纪律建设等关键点。聚焦思想政治、服务群众、基层治理、作用发挥四个阵地。同时,需要将党的政权理念、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历史传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伦理道德等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在党员干部工作实践中,通过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方式,精准传递并深植于受众认知体系。
(二)要关注新闻事件的人物角色。新闻中的核心人物是与事件最直接相关的领导者、决策者或发言人,以及公众人物、专家、学者、名人等,他们在事件中的言论或行动可能具有较大影响。同时要分析新闻中的人物可能代表不同的立场或观点,注意人物在事件中的决策或行动,这些因素可能会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分析人物做出某些决定的动机或背后的原因,某些人物的背景、历史事件或社会经验,有助于深层次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尺度。
(三)要分析新闻事件的原因和动机。2023年商洛市丹凤县一名2岁4个月的小孩走失了6天6夜,当时抖音、自媒体铺天盖地对小孩走失发声,有对失踪的种种猜测,有对刑事案件的质疑,公安机关一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应对这一热点事件时,需深入剖析新闻事件的成因及自媒体报道的动机。陕西日报记者郑斐经深度调查采访,撰写长篇通讯《商洛300余名警民生死大搜救》,依托党报权威发声,推动舆论热度逐步回归理性。
四、把握共情点,获取更多信息
(一)要讲究提问的方式。采访时切忌像警察审问小偷般连珠炮式提问,而应先营造轻松氛围,让对方卸下防备,将你视作远道而来的朋友,在自然交流中开启对话。比如采访村支书时,切勿见面便直奔主题追问“村里多少户多少人”“有哪些产业”“农民人均收入多少”。按照我的经验,第一句话往往是:“支书啊,你们村建设得真好,看老百姓盖的房子就知道村子很富裕,这可都是您这位‘领头雁’的功劳啊!”这样的赞美之词,能瞬间激发支书的表达欲,即便你不主动提问,他也会把相关情况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
(二)要和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在新闻采访中,需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进一步沟通,记者要始终把自己扮演成普通人。对于遇到的新闻事件,既不能刻意拔高,也不能篡改新闻事件的本质内容,更不能仅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印象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曲解。
(三)要寻找共情点。共情点不是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而是对特定事件产生的共鸣。贴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让新闻工作者有意外的收获。我在近30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一个道理:自己跑的路远了,就离群众的心近了。2024年春节前在灾区采访时,本来车可以开到受访者家门口,我决意步行前去。当赶到群众家里时,老人家激动得热泪盈眶,口口声声说谢谢领导的关心。我当时对老人说:“我不是领导,我也是山沟里长大的农民娃。今天来看看你们受灾后生活怎么样?”就这一句“山沟里长大的农民娃”,让我找到了共情点,老人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把她感恩于党、感谢政府的心里话全说了出来。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项长期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前期储备广泛的知识,运用娴熟的采访技巧,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抓住核心和重点的采访能力,以及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视角,才能保证新闻采访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系陕西科技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