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的社会为包括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各种新现象层出不穷,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也为案例分析研究提供了无数生动鲜活的素材。
在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琳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媒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开题论证会上,论证专家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高晓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本乾、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等均对课题组的案例分析研究充分肯定并给予指导。《数字重塑“三农”: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解析》一书的出版,正是其阶段性成果的凝聚。
该成果聚焦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将理论研究与田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书中提出:当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快速发展且高度流动的现代中国农村日益迅猛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新媒体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一种组织方式和话语权力,不断重构着乡村的传播体系。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创新媒体传播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体系?如何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结合中,探究新媒体与乡村振兴互动的逻辑?如何同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层面对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给予理论关照和案例总结?当中国乡村正在迈入数字化建设的快车道,当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农村、农业、农民无论生活方式还是生产方式,无论人际交往还是社会参与等等,都呈现出迥异于以往历史时期的新形式、新机制,甚至当既有的理论几乎无法完全阐释和涵盖这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之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将研究聚焦于实践本身。
课题组的25位成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对河南、湖北、内蒙古、云南、江苏、重庆、陕西、山西、浙江、四川、吉林、安徽、河北、山东14个省的29个数字化示范乡村进行了典型案例调研分析。调研历时长,研究对象范围广,资料搜集及案例分析难度高。但正如研究者所言,研究收获远远超越了一部著作。
在调研及案例分析、研讨过程中,课题组深入到乡村振兴的第一现场,将理论的理性与生活实际的感性相结合,将纸面的研究与鲜活的案例相结合。正如课题组成员饶金涛感言:“本次的调查研究工作既是使命担当,亦是家国情怀、乡土情结的具体体现。团队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为己任,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收获颇丰:热切的讨论、激烈的思想碰撞、面对困难时的相互帮助和鼓励,使我们在丰富自己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让亦师亦友的团队氛围变得更加浓郁。”
案例研究是旨在回答“怎么样”“为什么”的经验性研究方法。《数字重塑“三农”: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解析》正是在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多案例研究之中,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究视野,呈现不同地域在运用新媒体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结合新闻传播学科贴近生活实际、梳理事实、分析事实能力的优势,以案例研究来解析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探讨数字重塑“三农”的重大命题,内容涉及新媒体与农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其中,在农业发展方面,突出了新媒体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的应用、新媒体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等现实问题。在人才支撑方面,聚焦于新媒体在人才返乡及就业创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在文化繁荣方面,着重于新媒体与文化遗产保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乡村文化生态等。书中的案例既呈现了“是什么”的经验事实,也做了“怎么样”“为什么”的深入剖析,使得读者能够在微观叙事中窥见中国乡村社会的媒介实践。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是乡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践产物。《数字重塑“三农”: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解析》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案例,发挥案例指导实践作用,为乡村社会提供导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依据,为乡村振兴树立标杆。通过鲜活生动、颇具特色的案例反映各地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提供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好样板。该书整个调研工作历时较长,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突出。从地域选择来看,覆盖面广、分布较为均衡;从内容素材和分析过程来看,资料翔实、分析系统全面。该书兼具科普性与学术性,以典型案例解析为核心内容,对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次成功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行动路径探索。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