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用AI写作会让我们变笨吗?最新研究发出警告
  过去一两年里,像Deepseek、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助手迅速走入日常生活,从写邮件、查资料到撰写论文,人类越来越习惯将思考外包出去。有人欢呼AI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也有人担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动脑的机会?
  MIT的脑波实验证明,大脑真的“懒”了
  为了搞清楚“AI写作会不会让人变笨”这个问题,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别出心裁的实验,用脑电图来观察大脑在写作时的活动情况。他们招募了54名大学生,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使用Chat-GPT、传统搜索引擎或完全依靠自己大脑来完成三篇短文的写作任务。在每一轮写作过程中,研究者都会记录参与者的脑部电活动,并在之后进行语言分析和访谈。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频段(α波、β 波、θ波、δ波)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出一个结论,大脑活动的活跃度与所用工具的复杂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依赖自己的大脑,神经网络就越活跃;而越依赖AI,大脑就越安静。
  纯大脑组展现出最强的神经网络耦合,说明他们在处理信息、组织语言和规划逻辑上都进行了充分思考;搜索引擎组处于中间水平,表现出一定的主动信息筛选与整合过程;AI组的脑波最平静,尤其在代表注意力和信息整合的 α波和与逻辑思维相关的 β 波上表现最弱,显示出认知参与度显著降低。
  不仅如此,在访谈中,AI组的参与者很难复述刚刚写过的内容,他们对自己文章的归属感也较低——甚至有人坦言,“那根本不是我写的,我只是帮ChatGPT选了个开头。”相比之下,完全自己写作的那一组,不仅能准确复述内容,还普遍认为“这篇文章是我思考出来的”。
  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负债”,就是长期依赖AI完成任务,大脑会逐渐习惯不动,当再次需要亲自思考时,就像一台很久没开机的电脑一样,启动变得迟缓、效率低下。
  AI会让我们变“笨”吗?其实是你怎么用它的问题
  事实上,来自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教育学者——对这项研究也提出了重要提醒。他们认为,MIT团队的实验设计虽然细致,但第四轮实验人数有限,仅有18人完成,并不足以支持“大脑变懒、变笨”的结论,可能是练得少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连续三次写作都只靠AI,突然在第四次写作时被要求独立思考,自然会有不适应。而另外一组已经经历了三次“脑力拉练”,当然在第四次表现得更顺手。这种现象是认知心理学中常见现象——我们的大脑通过重复练习,逐渐优化策略,提高效率。所以,问题可能不是AI让人变傻、变笨,而是没有训练大脑去适应复杂任务。
  我们其实早有类似的历史经验——比如计算器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计算器走入课堂,许多老师也曾担忧,学生会不会因此不会心算?结果呢?学校并没有禁用计算器,而是提高了题目的复杂度。老师们不再要求学生用手算平方根,而是要他们利用工具解决复杂的物理建模与金融问题。
  所以,AI不是问题,关键是任务有没有变化,目标有没有升级,学习设计有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但它既不是魔法,也不是毒药。MIT的研究提醒我们,工具的便利并不等于认知的成长。AI时代的学习能力,并不只是写得快、搜得准,而是能判断哪些任务可以交给AI,哪些任务必须亲自完成。AI可以帮你查资料、理结构、润措辞,但不能代替你的大脑做判断、建立逻辑、培养思维。换句话说,真正的聪明,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让AI闭嘴、让自己的大脑开工。
  

(据科普中国)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