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铜钱,我们并不陌生,不少人家中或许还收藏着一些。铜钱整体呈圆形,与现代硬币形似,不过中间有个方孔,这方孔也是现代人对铜钱饶有兴致之处。那么,铜钱中间的孔为何是方的而非圆的呢?
民间对此流传着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人考虑到硬币携带不便,数量多时无处安放且易丢失,所以在铜钱中间打方孔,用细绳串起来系在腰间,方便携带与保管。但此说法存在漏洞,若仅为串钱,打圆孔同样可行,可见这并非方孔的真正成因。
还有人觉得,这是受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为人处世要外圆内方,所以制造铜钱时打方孔,以应“天圆地方”之说。然而,这更多是为铜钱增添的文化附加值,并非最初的设计意图。
实际上,铜钱方孔的最初由来与制造工艺紧密相关。制造铜钱时,需先制作一个模子,即“雕母”,用雕母翻铸出的铜钱是圆形且无孔的。大量制造前,会先用雕母翻铸一些“母钱”,再以母钱为样板在全国各地制造铜钱。当时熔铸技术有限,造出的铜钱边沿不圆,常有凸起或凹陷,需用铁器将边磨圆。
若逐个打磨,既费时又费力。为提高效率,古人想出在铜钱中间打孔,用细铁棍串起来磨的办法,这样一次能磨多个。但若打圆孔,用圆形细铁棍串起来打磨时,铜钱易转动,难以控制稳定性。于是,古人选择打方孔,用方形细铁棍串起铜钱,就能将其固定,打磨边缘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便是铜钱中间方孔而非圆孔的最初由来。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