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全球变暖持续,暴雨、山洪等极端事件将更频繁地突破历史模型。当我们行走于雨季的街道,脚下每一片积水都可能暗藏漩涡,身旁每一处电路都可能连通死亡。本版旨在普及汛期应急知识,让读者学习应对汛期的自救技能,使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守护。
暴雨为何如此危险暴雨预警等级的含义

蓝色预警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 6小时内隆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红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7月3日,成都一户居民发现自家墙壁插座正不断喷涌雨水,形成“瀑布”般的水流。经查,雨水通过外墙破损处沿电路穿线管倒灌。这一奇异景象,暗藏着暴雨带来的致命威胁。
暴雨的突发与强度
暴雨不同于普通降雨,其核心危险体现为突发性和极端强度。美国得克萨斯州在7月初遭遇“千年一遇”暴雨,瓜达卢普河水位在45分钟内暴涨近8米。这种“短历时强降雨”正因气候变化而加剧,全球变暖使大气持水能力提升,导致雨量更易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我国气象数据也印证:近20年来,小时雨强超50毫米的短时暴雨事件显著增加,传统干旱区如陕西、山西等地也频繁进入暴雨预警范围。
从城市内涝到山洪暴发
暴雨的破坏力一般通过一系列连锁灾害显现。
城市内涝 成都暴雨中,地下车库变“水库”、地铁站成“水帘洞”,积水淹没电力设施后,插座喷水等诡异现象实为电流与水流混合的凶险信号。
山洪暴发 占全球洪水死亡人数85%的山洪(年均超5000人遇难),凭借陡峭地形加速,裹挟泥沙碎石形成高速破坏流。
伴随暴雨的还有电路漏电、水源污染等风险。水源污染尤其值得警惕,皮肤伤口接触暴雨污水可能引发感染,被淹的厕所和动物尸体更会加剧病原扩散。
暴雨中的潜藏威胁
即使远离洪水激流,暴雨中仍潜藏易被忽视的致命因素。
触电陷阱 泡水的插板、掉落的电线,这些都会让你在踩到水时瞬间触电。
结构崩塌 被浸泡的围墙、路基悄然松动。在街上行走时应当远离倒伏的树木和松动的围墙,水流冲刷可瞬间瓦解建筑基础。
交通坟场 车辆涉水深度超轮胎1/3时,熄火风险剧增。而熄火后滞留车内可能因水位上涨被阻断逃生通道。
(彪轶辰)
请记住这些户外居家避险要点
当我们遭遇暴雨时,如何科学应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身安全?
就地躲避要注意
低洼处,被淹风险高 突遇暴雨来袭时,若身处车库、桥下等低洼处,切不可就地躲避。暴雨带来的极端降雨量,会导致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排出雨水。此时,洪水将大量向低洼地带汇集,形成内涝。若身处低洼处,很快就会被湍急的洪水淹没无法逃离。
公交车站,触电风险高 如果选择在公交站台躲避,虽然有顶棚可以遮雨。若灯箱发生漏电,周围的水体也会带电。一旦在周边行走,就会形成跨步电压,导致人体触电。
涉水回家有方法
涉水前,需注意 如果路面积水较深,贸然进入水中,就会有被冲倒的风险。看到路面上有漩涡流或喷泉时,那很大可能是下水道井盖已被水冲走,没有盖子的下水道十分危险。
涉水时,要警惕 首先判断周边环境,远离地势低洼,触电风险高的地段。一旦需要涉水切勿单独行动,要排成纵队双脚前后站,后一人扶住前一人的腰,横向移动至地面,让最强壮的人站在队首,有条件最好带一根长棍,一边探一边走,确认路况。
不幸落水快自救
落水瞬间捏鼻子 万一落水,不要惊慌失措,先屏气并捏住鼻子,试试能不能站起来,如果水太深站不起来,又没办法游到岸上,需踩水助游、抓住身边漂浮的任何物体。
多人落水手牵手 如果多人同时落水,且脚能踩着地,就可以手挽手用牵制力共同抵御洪水。
被困车内速决断
如遇洪水快弃车 若洪水来临时你正在车里,应马上弃车避险。
一旦等水位上涨到车门位置,水压就会让你无法开门逃生。直到车内灌水,内外水位相当,压力持平时,车门才能被打开。若车门无法打开,就设法砸开侧面车窗往外爬,车内最好配备逃生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洪水中有可能含有造成伤害并导致感染的尖锐物体,如玻璃或金属碎片。
不用污水漱口、刷牙。 建议尽可能避免接触洪水等污染水体,尽量缩短在污水中浸泡的时间。做好手部卫生,接触污水后,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洗手,至少20秒。若不慎被划伤,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接触洪水;如果伤口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