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从内到外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而自然界中的臭氧90%存在于大气平流层,这就是臭氧层。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植物和农作物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生物圈。但是,臭氧一旦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就会由“地球卫士”变成“健康杀手”,对地球环境造成伤害。
作为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还可诱发其他大气光化学反应,这种情况下,臭氧便成为了一种污染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近地面“臭氧污染”。
不同于PM2.5,臭氧污染并非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导致,其生成主要与两类污染物有关——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中的臭氧是由进入到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属于大气二次污染物。
根据我国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臭氧浓度最大8小时均值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就形成了臭氧污染;如果超过215微克/立方米就达到了中度污染。
臭氧浓度的高低与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相关;在光照充足、温度较高、中等湿度条件下有助于发生光化学反应,易形成臭氧污染。
此外,对流层臭氧也可以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升温,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