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河北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区域将持续高温,大部地区湿度显著,闷热感挥之不去。陕西省气象台也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关中平原高温日数将达6天,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局地甚至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每当高温预警发布,常有人疑惑:为何实际感受比预报的温度似乎更灼人?甚至猜测预报是否“压低”了数值?对此,气象专家明确解释:气象工作者绝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预报员的工作有严格的评分机制,预报38℃而实际达到40℃以上,预报员将不得分——追求精确,正是预报员的核心目标。
那么,为何预报数值与公众体感常存在差异?
首先,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在特定科学环境下测得的数据。依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测量温度的标准设备——温度计——被置于离地1.5米高、四周开阔的草坪百叶箱内,避免了高大建筑或树木对通风和阳光的干扰。这套全球统一标准,确保了不同地区气温数据的可比性。
然而,城市环境复杂多变。在同一城市内,百叶箱所测温度与暴露在阳光直射下的水泥、柏油路面1.5米高度处的温度差异明显。强日照时,路面温度可比百叶箱内测值高出4℃至5℃。这解释了为何路面实测温度可能高达60℃,而气象预报数值相对较低的现象。
其次,公众感知到的并非单纯的“气温”,而是体感温度,它受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湿度尤为关键。例如,当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高达80%时,人体极易感到异常闷热不适,中暑风险随之陡增。此外,个体因素如衣着颜色、身体活动强度、体型差异乃至情绪变化,均会微妙地作用于体感温度。
气象服务正朝着精细化、人性化方向迈进。未来气象预报将不仅只有气温数字,还将着力提供体感温度信息,而且还能解读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的具体影响。
知识拓展:
百叶箱是气象站用于放置温度、湿度等测量仪器的防辐射装置,通常漆成白色以减少阳光热辐射干扰。其四壁由双层倾斜木板条构成,内外层百叶条分别朝外和朝内倾斜45度,既能通风又可避免阳光直射。箱底由三块木板拼接,中间略高以促进空气流通;箱盖为双层设计,进一步隔绝外部热源。
箱内装有温度表、湿度表及最高最低温度表等仪器,通过自然气流真实反映外界温湿度变化。这种科学结构确保了数据准确性,是气象观测的重要设施。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