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初中文言文作业设计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李志嫦

陕西科技报

   摘要:在“双减”政策稳步推进的时代,教育领域面临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升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双重挑战。鉴于当前语文作业研究状况,本研究立足大单元教学视角,探索课堂教学活动与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聚焦初中文言文作业,探讨大单元视域下的科学、高效作业设计。通过围绕单元目标打造作业体系,借助情境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知识要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初中文言文;情境化作业设计
  一、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双减”文件为义务教育改革指明方向,要求削减作业总量时长、健全管理机制并提升设计质量。在此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为教育难题,笔者提出运用大单元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与作业设计。
  当前课程改革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导向,强调知识迁移与跨学科融合。在此背景下,运用大单元教学理念实现“减负增效”成为重要路径,情境化作业设计则是大单元教学落地的核心引擎。
   二、语文作业现状
  (一)作业功能与目标短板
  当前语文作业功能单一,多数仅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作为唯一目标,忽视趣味性与吸引力。作业目标设定意识淡薄,指向性单一,多为记忆类低水平认知目标,如知识背诵、字词默写等,涉及“运用”“综合”等高阶思维的目标较少。这种作业设计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削弱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挑战时束手无策。
  (二)作业难度失衡困境
  作业难度设计不合理是语文作业设计中的突出弊端。一方面,中低难度题目泛滥,多为机械重复,学生凭借简单记忆和模仿即可完成,难以激发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高难度题目难度过高,超出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范围。教育者常以统一、刻板的标准衡量学生,过于注重作业数量堆砌,轻视作业质量打磨,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学习。如此一来,作业内容单调乏味,学生思维在机械训练中逐渐僵化,陷入固定模式。
  深入剖析文言文作业,大多仅停留在浅易的“读懂”层面,满足于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基础理解,缺乏对文本深层思维的挖掘,对文化内涵的体悟更是蜻蜓点水。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为文化创新筑牢根基的重任,教学内容理应紧扣文化传承与语文素养提升两大核心目标。
  笔者充分考量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深刻认识到在文言文作业设计中融入情境化元素的必要性。
   三、情境化教学理念
  基于上述问题,当下文言文教学迫切需要引入情境化教学理念,为古老的文言文注入时代活力。
  例如邓文靖在对“情境教学法”于七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教师应积极主动开发丰富多彩的情境资源,从历史典故、生活场景、文学意象等多维度拓宽情境领域,精心构思整体情境环节,从导入、讲解到拓展,环环相扣,同时丰富情境,借助多媒体、角色扮演、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此达成立足情境教学、完善情境运用的终极目标。李郁同样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抓住其独特的文体特征,以情境化活动为支点,撬动学生素养培育的“杠杆”。
  所谓情境化作业,是指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个人体验情境,以及严谨系统的学科认知情境(包括知识体系构建、学科思维拓展等),设计兼具课堂即时性与课外拓展性的作业形式。
  四、大单元教学实践的原则
  (一)单元统整原则
  大单元教学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整合能力,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的内在共性与逻辑关联。将零散的知识点、课文篇目,依据主题、体裁、能力培养方向等线索进行系统整合,构建起有机统一、层次分明的单元知识架构,让学生从宏观视角俯瞰知识全貌,而非局限于碎片化的知识片段。
  (二)情境联结原则
  大单元教学以学科核心观念为“中轴线”,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实际,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生动的生活情境紧密相连。教师需精心设计一系列真实可感、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以及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学科问题,并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打通知识与生活的“任督二脉”,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在明确且精准的单元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大单元教学致力于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无缝对接与协同发展。教师对单元内的各项学习内容和活动任务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的整体规划与深度整合设计,将宏观的单元学习目标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每一个课时的微观学习目标之中,确保课程目标、教材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在教学、学习、评价的全过程中一以贯之,形成一个紧密闭合的良性循环系统。
   五、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定单元作业目标
  精准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是作业设计的逻辑起点与根基。教师需综合考量语文核心素养的多维内涵、教材编写者的深层意图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以情境为载体,将学习任务、语文教材、学生日常生活等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与整体优化组织,精心打造科学合理的初中大单元教学蓝图。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务必围绕既定目标展开精密布局,全面考量单元设计的关键要素,涵盖名称、课时安排、目标设定、情境创设、任务规划、活动组织、资源调配、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并以严谨规范的格式呈现出完整详尽的设计方案。
  对于每一项作业,都要明确其作业类型;清晰阐释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做;精准制定评价标准,使学生知晓做到何种程度为优;细化能力要求,对应不同层次的思维发展阶段;凸显层级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成长需求;合理预估完成时间,保障作业负担适度。
  (二)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大单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与进阶性的特征。“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则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条不紊地展开。依据这一原则,教师可将大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三大维度的具体目标:
  语言目标:聚焦于语言积累与感悟,助力学生夯实语文根基。从字词积累、语句赏析到篇章感悟,逐步提升语言敏感度。
  思维目标:着眼于结构分析与语言拼读,引导学生剖析文本结构、探究语言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分析“记”体文言文独特的行文架构以及《诗经》诗歌的韵律节奏,解锁古人的智慧密码。
  价值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智慧与体会美好,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哲理、审美情趣,滋养心灵,塑造品格。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下第三单元这一文言文单元为例,该单元收纳了三篇“记”和两首《诗经》古体诗。本单元的三篇“记”涵盖记事、写景、记物等不同题材,展现了文体的多元性,故而在思维目标设定时,将“能分析‘记’体文言文和《诗经》诗歌的写作思路,感悟其体裁的典型特征”置于首位。
  再以《核舟记》这一经典篇目为微观样本,它用文字勾勒出古代巧手匠人魏学洢雕刻的核舟的精妙绝伦。依据大单元目标指引,《核舟记》的学习重点可定位如下:
  语言积累与理解:借助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规律,跨越语言障碍,读懂课文。
  思维能力培养:深入研习本文独具特色的“记”的说明文体,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布局以及由主到次、“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说明顺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绝伦,激发民族自豪感。
  文化审美与价值引领:从文化审美视角出发,让学生领会我国古代雕刻技艺背后的工匠精神与智慧光芒,感受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心灵启迪。
   六、初中文言文作业设计实践路径
  (一)明确作业类型
  初中文言文作业可以科学划分为基础作业和实践类作业。基础作业侧重于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锤炼基本技能,涵盖文言文字词释义、语法规则掌握、课文背诵等基础任务,为学生后续深度学习筑牢根基;实践类作业宛如知识应用的“练兵场”,旨在鼓励学生将课堂内积累沉淀的表达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之中,例如角色扮演、情景写作、文化调研等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合理设置情境任务
  通过设计情境化作业,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鲜明特征,表明语用情境是促进学生能力成长的肥沃土壤。因此,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与真实的语境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学习实践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以《核舟记》为例,文中作者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和“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领悟这种说明顺序的精妙。
  笔者在作业设计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周末,小张的好朋友李明从上海来广州游玩,小张带着他前往广东省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有一个微雕展览专区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件镇馆之宝便是核舟,作品名为《大苏游赤壁》。李明瞬间被这件精美文物深深吸引,急切地想请小张介绍一下这件精美文物的来龙去脉。此刻,请你化身为小张,为李明写一篇200—300字的解说词介绍核舟。注意参照《核舟记》中的说明顺序,让你的解说词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实践证明,根据上述表达的这种作业形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热情与参与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二次深耕,深度解读文本内涵,还能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匠心,真切感受文章结构的精巧绝伦以及古代雕刻艺术的登峰造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丰收。
  (三)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学习差异,为实现精准评价与因材施教,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细划分为过关、良好、优秀三个梯度标准,并有机结合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三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网络。
  在能力要求维度,进一步细分为六个层次:
  识记: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字词、文学常识等。
  理解:侧重于对文言文语句、文义的领会。
  分析综合:要求学生能够剖析文本结构、归纳内容要点。
  鉴赏评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的品鉴能力。
  表达应用:聚焦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写作、口语表达等情境。
  探究: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提出独到见解。
  如此细化的评价标准,既有力保障了教师教学的精准性与个性化,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与反思意识的觉醒提供了肥沃土壤,助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为学生量身定制形式多样的情境化作业,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作业重塑为一个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尽情展现个性风采、促进交流互动、提升综合能力的魅力舞台。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能力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提升,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向红霞.大单元主题教学情境下的单元作业设计[J].教学与研究,2020(22):1-5.
  [2]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 陈思玲,乔光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M].北京: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2021.
  [4] 马燕婷,胡靓瑛,等.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 王月芬,张新宇,等.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