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你真的了解速干衣吗?

  近年来,速干衣在网上流行起来,号称吸汗速干。速干衣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到底是“智商税”还是爱流汗人群的“福音”?
   什么是“速干衣”?
  速干衣是利用具有特殊物理结构(如异形截面、毛细管道)的疏水性合成纤维(如涤纶、尼龙)或其混纺面料,通过芯吸效应和单向导湿设计,实现快速将皮肤汗液吸收、扩散并蒸发到空气中,从而显著缩短衣物干燥时间,保持穿着者干爽舒适的功能性服装,它广泛应用于运动、户外、旅行等容易出汗或需要衣物快速干燥的场景。
  速干衣能够实现快速干燥,主要依赖以下三个核心原理的协同作用:
  疏水性纤维材料 速干衣主要使用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涤纶)、尼龙(锦纶)、聚丙烯纤维等。这些纤维本身具有疏水性,吸湿率很低,不能或极难大量吸收汗液。因此人体汗水(液态水)就不会被纤维吸收并锁在纤维内部,汗水主要停留在纤维表面或纤维之间的空隙里,为水分快速移动和蒸发创造了基础条件,这也与吸湿性强的棉纤维(会将水分吸入纤维内部并膨胀)形成鲜明对比。
  毛细效应和润湿梯度结构 毛细效应是水分在织物内部实现定向传输的关键。速干面料通常采用特殊的结构设计,例如异形截面纤维,纤维截面不是圆形,而是十字形、Y形、沟槽形等,这种形状增大了纤维的表面积,并产生了微小的沟槽通道;双组分纤维和异形纱线能够利用不同疏水和亲水性能的材料组合,加上纱线结构产生内外层压力差。
  这些设计在纤维之间或单根纤维的沟槽内形成了微小的毛细管,根据毛细管原理,液体(汗水)会自发地从较细的毛细管(通常对应皮肤接触的内层或高压区域)向较粗的毛细管(通常对应面料外层或低压区域)移动,也就是从身体一侧向外层扩散。这能有效地将皮肤表面的汗水“泵”到面料的外表面。
  除了毛细效应,还可以通过梯度润湿结构来实现材料的吸湿速干性能。这个的原理是利用材料内外层纤维亲疏水性的不同,设计材料的润湿梯度结构。例如内层疏水(排斥水分)、外层亲水(吸附水分),水分在疏水层驱动下,定向传递至亲水层,从而达到加速干燥的效果。
  增大蒸发面积与加速蒸发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观察过一个现象:将一小捧水直接撒在桌子上,可能它一个小时内都干不了。但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抹匀、摊开,不到几分钟它就会迅速蒸发。这是因为水分的蒸发速度除了温度外,蒸发面积的影响因素也很大。
  汗水从毛孔中分泌出来,出现在皮肤上后,呈现一颗水珠的样子,它的蒸发面积并不大。但前面我们提到,速干面料有着非常强的“毛细效应”,汗液被毛细作用输送到织物外表面后,会均匀摊开成薄层,这便大大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能让汗水蒸发得更加快。
  另外,合成纤维本身不含水(不像棉会吸饱水),水分主要附着在纤维表面,因此蒸发阻力小,在气流(风)或体温作用下也能快速蒸发到空气中。
   挑速干衣注意这3点
  看材质 优选“功能型纤维”,这类面料耐洗,性能持久。慎选“后整理型纤维”,靠助剂浸泡实现速干,洗十几次效果就衰退了。
  认准国标 国标测试面料的吸湿速干性 有 两个 标 准 ,一个 是 GB/T21655.1-2023《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1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法》,另一个是GB/T 21655.2-2019《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GB/T 21655.1-2023(以结果方式来判断)是滴一滴水到面料上,看一个小时后干燥了多少。GB/T 21655.2-2019(以扩散速度、浸湿半径等作为评价指标)是在面料上滴一滴水,检测水滴扩散出了多大的蒸发面积。这种方法的检测速度比较快,但是蒸发面积大并不一定等于干燥速度快,干燥速度还可能受到面料的厚度和结构等其他因素影响。
  大家在选购速干衣的时候,可以看是否有这两个国标认证。只要测试结果通过了其中任意一个,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速干衣。
  防泼水 一些号称“防泼水”的速干衣,实际是在外层涂了拒水剂,虽然防小雨,但严重影响透气性,出汗后反而更闷。除非户外登山需要,日常运动选轻薄透气型更实用。
   什么场合适合穿速干衣?
  很多人穿速干衣不仅不觉得干爽,反而还感觉闷热不透气,大概率是穿着的场景没选对。
  跑步、登山、骑行、旅行、高温天通勤等易出汗场景下,我们皮肤分泌的汗水多,呈现液态形态,汗水一旦吸饱后很难干燥,速干衣能强化速干效果。
  干燥无汗环境下,速干衣的舒适度不如棉。另外,速干衣的薄层化纤结构导热系数高,无汗液蒸发的时候,反而会加速体热散发。

(据科普中国)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