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作为铁弗匈奴所建大夏国的唯一都城,当地人称“白城子”,也说“赫连城”。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当地群众谓之“黑脸勃勃”,是决策在古朔方、今靖边之地建都城的大夏王。大夏在确定以靖边统万城为都城之前,曾有过在古高平和长安两地建都的动议,但均被赫连勃勃否决。最终,经过权衡利弊,统
万城被定为大夏都城,载入史册。
大夏王赫连勃勃,不仅具备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指挥作战的才智胆识,还标榜“文教与武功并宣,俎豆与干戈俱运。”他擅长从政治上营造舆论氛围,凝聚人心族志,扩大“血脉正统”的影响。其思想张扬,作风专横,个性跋扈,锋芒毕露,自信“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他以“统万城”为名定都,以“招魏门”“朝宋门”“服凉门”“平朔门”命名东南西北四门。随后,他命大夏秘书监胡义周撰写《统万城铭》,将自己作为夏禹之正统后裔、建国立夏、定鼎新都的功绩勒石记功,树碑立传于城南。
1700多年后的今天,统万城池虽已倾圮,但《统万城铭》这个记载和见证大夏国不凡历史的文献,如皇城留影,似采风画卷,完璧独存至今。
这篇一千多字的宫室铭文,追溯了赫连氏作为大禹后裔的渊源,颂扬大禹的浩然伟绩,强调赫连勃勃应天命而生,乃真龙天子,宣示了大夏国法统的合法性;歌颂赫连勃勃建国立夏的军功武德;回顾统万城选址及修建经过,记载统万城宫殿的宏大规模与富丽奢华,描绘陪都建设的美好愿景;最后以四言句式,全面礼赞了一代枭雄的辉煌成就与无量功绩。铭文对统万城的战略地位及赫连勃勃的军事才能和战功的描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战争、战略、战场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研究赫连勃勃的重要依据。
《统万城铭》的主旨即是其宫主——赫连勃勃的政治诉求、军事思想、个性作风与功业成就。对御用文人而言,“文如其人”比“文如其主”更为贴切,就《统万城铭》而言,即使是赫连勃勃,也包含主笔者个人的“影子”存在。因此,认识大夏,考稽铁弗匈奴,研究赫连勃勃,《统万城铭》是不可或缺的切入点。其立意首先从政治上彰显了华夏一家的正统理念。铭文颂功德,赞伟业,开宗明义,从华夏先祖大禹赞起,继而礼赞赫连氏应天命而兴,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激情:“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当经纶之会,凿龙门,辟伊阙,疏三江而决九河,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沈溺,鸿绩侔于天地,神功迈于造化。故二仪降祉,三灵叶赞,揖让受终,光启有夏。”开篇首颂始祖大禹的博大智慧、治水为民的无量功德,继而道明以夏禹为“皇祖”,取国号为“夏”之缘由,诏示其正统根脉,反映了“华夏同根”“华夷同源”的正确历史观,闪烁着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的亲和力、融合力和凝聚力的光辉!
就文风而言,铭文映衬出魏晋之后文学上的变革图新精神,是十六国时期夏文学仅存的硕果,是北朝散文的秀丽篇章,是文韵辞赋结合的典籍之作。
从文学的角度赏析,这篇铭文虽侧重歌功颂德,但也兼备散文韵赋特色,文采斐然。主题集中,主旨鲜明,全篇突出一个“颂”字,颂皇祖大禹,颂大夏国威,颂建城精工,颂皇宫华丽,颂君临万邦,九九归一,颂赫连勃勃的军功武威,官德皇绩;皇家行文,文风豪气,居高临下,意势夺人,笔健文遒,突显“建安风骨”;结构严谨,逻辑缜密,不落俗套,直抒主旨,以开头两句统领全篇,以远追夏禹而承起下文;环视全局,俯瞰天下,大开大合,起伏跌宕,俯瞰、远眺、近观融合,描述了统万城多维时空,展现了汉赋开阔博大、生机勃勃的特点;惜字如金,短小精悍,形美辞隽,句式对偶,音韵铿锵;简洁明快,表意不矫,遣词凝练,用典精当,词语寻常,宏丽中有朴素,激昂中显敦直。
《统万城铭》被《晋书》收录,突显其历史地位与强大生命力,其政治、军事、文学和历史价值硕果仅存,弥足珍贵,也是赫连勃勃认同、接纳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文字例证。铭文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赫连勃勃气质个性特征,将其内心世界真实地昭示于天下,传示后人。
综上所述,《统万城铭》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文学价值,至今仍然闪耀着不熄的光芒。
曾经辉煌一时的都城,奢华与壮丽的光环已消失无遗,但《统万城铭》这部不朽的文字见证,依然向后人讲述着,一个远去的草原民族沧桑而神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