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数字赋能资源管理 青春闪耀创新征程
——记榆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张青

  张青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调研组介绍榆林市卫星技术应用中心建设情况。
  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监管指挥中心内,巨幅电子屏幕上,全市土地、矿产、规划等数据动态跃动,织就一幅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动态指挥图”。屏幕前,榆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高级工程师张青正专注地测试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落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与精准的标注,无声诉说着这位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与梦想。
   数字浪潮中的筑梦人:用科技赋能资源管理新图景
  2019年,榆林市市级机构改革带来职能优化、业务融合与效能提升的新挑战,自然资源管理亟需突破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地理信息专业出身的硕士、年轻的技术骨干张青,主动请缨加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信息化建设专班,自此踏上了在数字浪潮中筑梦的征程。
  筑牢“四梁八柱”是搭建信息化平台的基石。在顶层设计阶段,她协助领导牵头制定《榆林市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从数据标准、技术架构到应用场景,清晰勾勒出全市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蓝图。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期间,她频繁奔波于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对接政策、争取指导;与建设团队扎根会议室,晨光暮色化为工作日常,深入梳理需求,科学研判平台短板,持续推动平台迭代升级。最终,一个模块更全面、架构更合理、运行更高效、数据更安全、操作更便捷的全新平台管理模式得以实现,全面推动了资源规划领域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该平台成果显著,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学技术成果。
  尤为突出的是她在数据资源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实践。面对原国土、规划、矿产等部门数据坐标不一、格式各异、标准分散的难题,她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制定数据治理方案:让不同坐标在算法中精准对齐,杂乱格式在系统中自动转换,分散数据在平台上汇聚融合。如今,覆盖榆林市、具备月度、季度、年度更新机制的多分辨率影像体系,如同为自然资源管理装上了“数字慧眼”。每月200余景卫星图片的自动比对,使得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等问题无处遁形,将问题发现时间从2个月大幅缩短至10天。在实景三维建设中,她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地形级实景三维模型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数据,绘制榆林市首份光伏项目选址“一张图”,使新能源项目选址效率提升30%。
   改革深水区的先锋者:以创新破解治理难题
  2021年盛夏,在榆林绥德县耿家山村的沟壑峁梁间,张青头戴草帽,熟练操控无人机掠过层层梯田与窑洞院落,进行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此时,她负责研发的无人机举证飞控平台已升级至第3代,正高效协助外业人员快速精准完成农房调查数据采集。“相比传统方法,无人机集群作业将效率提升了5倍。”她眼神中闪烁着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自豪光芒。
  这份自豪源于2019年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时的攻坚克难。面对全市2万余平方公里的核查面积和传统人工巡查的低效困境,张青和团队日夜奋战,仅用1个月就成功研发出无人机举证飞控平台,实现了调查效率的飞跃。单日人均举证图斑数量从30个跃升至150个,累计节约外业资金900余万元。这项创新不仅助力榆林市提前完成“三调”任务,更推动了自然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的构建。如今,无人机巡查、电子围栏预警等技术协同发力,构筑起覆盖全市的“智能监管天网”,为破解煤矿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监管中“发现难、取证难”的痼疾提供了全新路径。
  在业务协同改革的前沿,张青同样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魄力。2023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她协助推进“一码管地、一码管房”改革,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为“数字纽带”,串联起从用地预审到房屋首次登记等近10项业务环节,平均压缩审批周期90天以上。这项改革成果入选自然资源部年度创新案例,并被建议全省复制推广。更值得称道的是,凭借在地籍管理领域的突出贡献,她被选入全国地籍调查工作专班,实现了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标准”的跨越。
   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把实践经验写成发展指南
  在张青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榆林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等4部地方标准文本,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全链条。这些凝结着她智慧与汗水的行业指南,正悄然重塑着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范式。
  2022年,针对榆林市测绘行业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张青主动承担起《榆林市“多测合一”技术规程》的编制重任。她深入调研10余家测绘单位,召开近20场座谈会,最终提炼出“统一基准、分类整合、成果互认”的核心技术路径。在实景三维建设领域,她主导制定的《榆林市实景三维实施方案》,为全市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与清晰路径,有力推动了该项工作的规范、高效、有序开展。从技术创新者到标准制定者,张青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进阶。
  青春底色的守护者:在奉献中诠释责任担当
  如今,张青已成长为榆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高级工程师,荣誉簿上记录着“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陕西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先进个人”“榆林市科技英才”等10余项嘉奖,更镌刻着1项发明专利与6项软件著作权的创新印记。然而,面对科技洪流奔涌不息,她眼中始终闪烁着入职初期的热忱:“唯有不断奔跑,才不负时代使命。”
  在她办公电脑的屏幕前,一份《榆林市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初稿正凝聚心血。张青深知,这份文件的落地,将如同坚固的基石,为地理信息安全护航,为测绘市场立规,更将打通数据共享的“高速路”。“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的浪潮。”她的话语坚定而清澈,“即使我们的创新,只能推动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迈出微小一步,所有的付出都意义非凡。”
  暮色渐浓,城市的灯火如星河般次第点亮。张青整理好文件,走出办公楼。夜空中,无人机的导航灯划出优雅弧线,宛如一颗流动的星辰——那正是新时代青年以奋斗为笔,以奉献为墨,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点燃的璀璨航标,照亮前路,更点亮未来。

记者 张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