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份由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引发了公众对日用卫生产品安全性的强烈关注,网红品牌“XX码”卫生巾在多个批次中被检出高含量的硫脲,最高数值竟达到16mg/g。
这一数值远远超过了参考标准中1mg/kg的最低检测限(注意这里单位是kg),被媒体称为“超高含量致癌物暴露事件”。硫脲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哪些危害,我们需要为此担心吗?
卫生巾里为什么要放硫脲?
硫脲会不会致癌?
硫脲(Thiourea)是一种结构与尿素相似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H4N2S,常温下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可与金属离子和氧化剂发生反应的硫代胺基(–CS–NH2)结构,硫脲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实验室研究中。例如,它可作为照相定影液中的稳定剂、重金属的络合剂、电镀助剂、染料中间体,也常用于合成医药、橡胶助剂和阻燃材料等产品。
除了工业用途,硫脲在生物医学实验中也常被用作自由基清除剂或羟自由基(·OH)抑制剂,部分研究甚至探讨其潜在的抗氧化活性。这也可能是其被添加进功能型卫生巾芯片的原因,来模拟茶多酚等天然抗氧化剂的作用,以达到宣称中的“抗氧化”“抑菌”“清除异味”等效果。但问题在于,硫脲并非人体安全使用的添加物。
硫脲会危害健康吗?真的会致癌吗?
硫脲早已被列入中国《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欧洲REACH法规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所监管的化学品清单之中,并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第3类致癌物”,即“尚无对人类致癌性的明确证据,但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致癌可能”。
当前最具权威的致癌物分类体系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其风险评估框架,化学物质会被划分为五类:
1类:对人类有致癌性且证据确凿,如烟草、石棉、酒精、紫外线;
2A类:可能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但有动物实验支持,如红肉、苯等;
2B类:或许对人类致癌,证据不充分,如咖啡、汽油发动机尾气等;
3类:不能分类其对人类的致癌性;
4类:可能不致癌,仅极少数物质(如己内酰胺等)被归入。
IARC对硫脲的归类参考了大量动物实验数据,例如啮齿类动物长期摄入后出现甲状腺肿瘤、肝损伤与生殖系统异常等。只因尚未有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能明确其对人类的致癌机制,才暂列3类。
“科技”不能逾越安全底线
我们该如何挑选一款真正安全、放心的卫生巾产品?毕竟,这类贴身用品与皮肤长时间接触,关乎日常健康乃至生殖系统安全。以下是几条基于现行标准和行业常识的实用建议:
认准新国标:选择标注“GB 15979-2024”产品,避免“抗菌”“抗氧化”等噱头。
成分简单化:优选无香精、无芯片的纯棉材质,避开复杂添加剂。
渠道正规化:通过官方旗舰店购买,警惕低价促销品。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