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准备过36岁生日,给村上报备时被干部劝阻,最后一家人在小餐馆吃了顿简餐。”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紫荆村二组赵白英事后明白,“待客自己花钱劳神不说,亲戚邻居还要送礼,值不着!”
紫荆村历史文化厚重,有“紫荆树下哭三贤”的美德传承。
近年来,紫荆村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紧扣“破陋习、树新风”主线,以移风易俗“小切口”注入乡风文明“大动能”,让文明新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红白喜事立新规
“过去,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跟风现象突出,‘办一场事、穷半年家’成为群众心头之痛。”紫荆村党支部书记辛宏涛说,“我们村党员干部做好表率,严格执行‘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村规民约。”
农村要美,乡风是“魂”;移风易俗,党建是“纲”。据介绍,紫荆村打出“党建+自治”组合拳,成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吸纳村两委委员、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参选“红白理事会”,制定《紫荆村红白事办理章程》。明确了红事限20桌以内,烟酒标准分别不超过8元、25元;白事推行“一盆烩菜”待客,时长不超过5天,取消乐队表演、哭灵等陈规陋习。
“党员带好头,我们跟着走!”这句话在紫荆村广为流传。去年,紫荆村党员张某嫁女,主动取消2000元红包回礼,缩小亲朋范围,举办15桌简约婚宴,受到群众赞誉。
紫荆村还推行党员干部婚丧嫁娶“十不准”,划定“人情上限”“操办红线”,要求党员签订承诺书、公开“廉洁账”。持续用好党建引领“方向盘”、守好文化浸润“主阵地”、握好服务惠民“金钥匙”,持续深化农村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酒席从平均30桌减至15桌,随礼金额从500元降至不超过200元,去年全村红白事支出同比减少40%。”辛宏涛坦言,群众负担减轻了,腰包更鼓了,劲头更足了。
移风易俗树新风
张三抽红盖猴,李四就上珍品猴王;不管老人活着是否享福,只要过世看谁家待客多;你送100元礼金,我就上200元……在农村,攀比之风一度盛行。
如何打破禁锢思想的樊笼?紫荆村推行党员干部示范,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事务办理,从流程设计、席桌安排到费用核算,提供“管家式”服务。
“让我管事,绝对不允许‘打肿脸装胖子’,无论过啥事,烟酒都是一个标准。”紫荆村老支书、村调解委主任杨新勇说,“我们倡导重‘礼节’、轻‘礼金’,谁家要是爱耍阔气,我就现场翻脸!”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浸润。
在紫荆村主干道上,记者看到“紫荆遗风·文明新貌”主题墙绘鲜艳夺目,家家砖墙花园,户户干净整洁。辛宏涛告诉记者:“我们印发了《致村民一封信》,创新‘点赞榜+吐槽台’机制,对简办红白事的家庭张榜表扬,对大操大办行为公开评议,让‘面子’压力转化为‘里子’自觉。”
紫荆村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文明理念融入生活点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祭扫”“温暖关爱”“孝老爱亲”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传统美德讲堂”,解读《孝经》等经典文献,结合现代家庭伦理案例,培育村民感恩之心与责任意识。目前,全村42名党员全部成为移风易俗“宣传员”“监督员”,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局面。
和美乡村展新颜
七月的商州,乡村的风景美不胜收。
驱车从比亚迪大道向南拐,一条水泥路直通村庄,窗外碧水倒映蓝天,路旁民居错落有致,田间玉米拔节生长。“看到柏油路,就到紫荆村了。”车上,刘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超提醒着。
紫荆村因“三贤”故里闻名遐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34户1478人。记者在村中行走,干净的街道没有垃圾污水,更看不到墙上的“牛皮癣”,取而代之的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以来,紫荆村两委大力开展“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活动,组建由老党员、乡贤、志愿者组成的“新风服务队”,推行“喜事丧事到家门、急事难事到家门、矛盾纠纷到家门、关心关爱到家门”四进家门服务机制。
据介绍,针对留守老人,紫荆村开展“敲门行动”,每周上门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物资;针对矛盾纠纷,通过“老村长调解室”进行调解。今年以来,化解各类问题27起,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文化广场上,健身操、广场舞热闹非凡;农家书屋里,老人孩子捧书阅读成为习惯;农家院落中,“文明商州八礼”和“孝礼勤俭信”宣讲如火如荼。
“我们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将移风易俗纳入和美乡村建设重要指标,让‘身边好人’成为‘活教材’。如今,全村累计评选先进典型56人,形成‘评一个、带一片’的示范效应。”辛宏涛说。
(李奎 记者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