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抗蛇毒血清——毒蛇咬伤的“靶向解药”

  夏季是蛇类活动高峰期,人们在户外活动或日常劳作中,可能出现不慎被蛇咬伤的情况。蛇咬伤不仅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痛,若救治不及时,还可能危及生命。在被蛇咬伤的救治中,抗蛇毒血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靶向制敌,探索抗毒智慧
  抗蛇毒血清是一种特异性生物制品,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堪称一场精妙的“生物战争”。当抗蛇毒血清被注入人体后,其中的抗体就像训练有素的“战士”,能够精准识别蛇毒中的毒素分子,并与之迅速结合,形成抗体-毒素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失去毒性,无法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复合物清除,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抗蛇毒血清的制作过程:科研人员会选取少量特定毒蛇的毒液,经过处理后,注射到马、羊等动物体内。动物的免疫系统在识别到毒液中的毒素后,会启动防御机制,产生相应的抗体。科研人员采集这些动物的血液,经过复杂的分离、纯化,最终提取出含有高浓度抗体的血清成分。
  因此,针对不同毒蛇,需要专门研制对应的抗蛇毒血清,以实现精准解毒。
   及时用药,了解使用原则
  一旦被毒蛇咬伤,在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如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去除受伤部位的束缚物等)后,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注射抗蛇毒血清。越早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效果越好。
  使用抗蛇毒血清时需要注意类型选择和使用剂量。针对特定毒蛇,如眼镜蛇、五步蛇、蝮蛇、银环蛇等,可使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而对于无特异性抗蛇毒血清的蛇咬伤,可以通过联合使用同类或抗相似毒性的抗蛇毒血清来达到治疗目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毒蛇种类、中毒程度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血清虽好,也有潜在风险
  抗蛇毒血清是由动物血清制成,对于人体来说,属于“异种蛋白”,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使用抗蛇毒血清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身体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甚至过敏性休克,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患者还可能出现血清病,表现为发热、皮疹、瘙痒、乏力、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多发生于用药5—20天(平均7天)后。
  为了降低使用风险,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前,患者通常需要提前进行皮试,以检测身体是否对血清过敏。但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仍无法预测潜在的过敏风险。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采取抗过敏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血清病症状,一般通过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正确处理蛇咬伤
  移位离开现场,让被咬伤部位保持在低于心脏的水平,可延缓蛇毒吸收。如果蛇咬住身体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被蛇咬伤后,应保持冷静,不可剧烈运动。受伤后不可喝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否则会加速蛇毒吸收和扩散;去除被咬伤部位的各种束缚物。以免因后续肿胀导致束缚物无法取下,加重局部损害;可利用的橡皮筋、绳、布条、草藤等,在伤口近心端上一关节处进行绑扎。注意不能勒得过紧,以免影响血液供应,每半小时至1小时松开3分钟;绑扎后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残留的毒液。就医尽快前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接受救治。

(据《中国医药报》)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