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优秀事迹 1

  安静:以光为刀刃,在方寸之间雕刻前行之路

    安静于2015年7月入职西安卫光科技有限公司微晶微电子光刻部,主要从事光刻工艺工作。从事工作十余年来,她坚守岗位、开拓创新,注重项目研发和任务推进,曾获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科技进步奖4项,获评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四有模范职工”“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为了拓展西安卫光科技有限公司加工产品的种类,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她带领光刻部团队加班加点进行PI工艺开发,对在线机台进行自主升级改造,包括喷胶Nozzle、电磁阀、回吸、流量控制阀改造、下排管路及配套、不锈钢高压瓶、热板排风、设备软件改造等,使其具备加工PI的能力,同时开展多项实验进行工艺开发,解决了喷胶异常、均匀性差、偶发大面积沾污、主手臂粘片掉片、显影残留、Space区胶条锯齿、去胶后表面残胶、烘烤后表观发黑、金属cassette卡片、撕膜后平边peeling等问题。成功完成PI工艺开发并应用于量产,不仅填补了西安卫光科技有限公司此项工艺空白,更节约设备改造经费23万元,按年产能测算,每年可节省成本360万元。
  PI工艺应用于生产符合产品开发要求,可为特殊器件提供流片条件,同时拓宽工艺平台、拓展产品类型、提高产品附加值、节约产品流片周期、解决外送不确定性风险问题、实现知识产权自有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聚酰亚胺光刻胶工艺的开发饱蘸了研发人员多个日夜的汗水与智慧,承载着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当这项工艺应用于生产线,西安卫光科技有限公司可以自主作业PI产品时,那是光刻研发人员用光锻造的‘刀刃’,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自主而可控的‘未来愿景’。”安静介绍,这束在微观世界点燃的星火,终将汇入科技强国的璀璨星河,照亮企业的前行之路。
  付斌斌: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流体控制领航者

  陕西能化基地曾长期面临一个棘手的困境:航空航天超低温阀门、煤化工核心装备几乎全靠进口。在国外企业的垄断下,不仅相关设备价格高、而且在维修环节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泄漏设备只能带“病”运行,“跑冒滴漏”成为严重的生态隐患。而这一切,因一位名叫付斌斌的开拓者及他带领的博菲特公司迎来转折。“不能让‘卡脖子’卡掉产业底气。”带着这份信念,付斌斌带领团队九年磨剑,撕开高端阀门进口垄断口子,铺就国产化突围路。
  付斌斌将目光瞄准航天、氢能、煤化工等战略领域,把“国产化替代”刻入企业基因。为打破航天氢氧发动机控制装备进口依赖,团队从核心密封材料研发入手,攻克主控阀、超低温涡轮泵密封结构等技术,助力国内民营火箭首飞,让“陕西造”飞向太空。
  能化领域的突破更显关键。2021年,延长石油延能化公司进口主蒸汽锅炉调节阀因喘振、腐蚀停摆,原厂家美国SANSON公司维修无果。付斌斌带队定制笼式调节阀,经近三年考验“零投诉”,打破“进口即优”迷思。
  轨道球阀曾被美国卡麦隆公司垄断,付斌斌带队钻研实现国产化。2021年获“沣东杯”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这不仅动摇美国卡麦隆公司的垄断地位,更让中国企业掌握了定价权。杨凌LNG公司维修案例、新疆弘毅油气部件供应,均以“零投诉”印证实力。创新不止于替代,更在领跑。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5G+北斗阀门远程控制系统,嵌入智能模块搭建数据平台,填补国内嵌入式应用空白,获实用新型专利。氢能赛道上,他牵头省氢长输管线项目,联合陕西燃气、西安交大攻关超低温液氢压缩机,将国产化触角伸向未来能源高地。
  博菲特公司九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研发工作,累计获得25项专利(含7项发明专利)。如今,陕西乃至全国煤化工企业用上“性价比更高、服务更可靠”的本土装备,“不再看国外脸色”。从破“卡脖子”到筑产业屏障,他以实干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流体控制赛道上,这位领航者与团队仍在加速奔跑,让“国产化”底气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
  曹文军:一线创新“干”出精彩

  扎根中国石油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石管业公司”)输送管公司生产一线38年,曹文军坚持开展制管工艺及核心装备创新,先后承担中国石油集团创新基金及一线难题项目6项,获得创新大赛三等奖2次,获得宝石管业公司各类科技奖项25项,授权专利14项,发表论文13篇,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三秦工匠”等多项荣誉。领衔的“曹文军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陕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工作室”。
  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曹文军立足生产一线,坚持螺旋焊管工艺技术创新和实践,为西气东输、中俄东线、川气东送和引汉济渭等国家能源动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精品钢管。在探索传统螺旋管产品“超大超厚”的新赛道上,曹文军带领团队创新设计改进了成型、倒棱、焊接等核心装备,完成超大口径管径控制方法等10余项核心技术攻关,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成功研发出直径3448毫米、壁厚24毫米的超大口径螺旋埋弧焊管和国内壁厚最大的28毫米的超大壁厚螺旋埋弧焊管,有效提升了质量控制水平,为引汉济渭二期工程等国内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优质钢管超过10万吨,突破了传统螺旋焊管的应用限制。
  一线是离问题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创新火花的土壤。曹文军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立足生产一线,不断创新创效。“引熄弧板重复利用自动修磨平台”项目,他通过自己琢磨画“草图”分解绘制零件图,将141个零件的一堆铅笔图交给了技术组,使得这个平台,从突发奇想到安装投用只有45天,两年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他用细细的铅笔头不断描绘小革新的灵感和创意,积累了厚厚的几本画册,大家为其起名为“达芬奇手稿”。正是在这样的积累和努力下,曹文军创新工作室先后解决26项一线难题,完成208项小改小革,孵化出42项获奖成果,累计创效超过1600万元。
  曹文军秉承宝石管业公司的“干”字文化,用脚踏实地的拼搏、顽强不屈的韧劲,在一线创新中铸就匠心、“干”出精彩。
  全群力: 矢志科技创新 构筑未来城市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是企业开拓市场、抢抓机遇的基石。全群力就是这样一位坚守科技创新初心,助力城市基础建设行稳致远的一线践行者。十七年来,他一直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扎根城市基础建设一线,他的成长轨迹与西安市政的技术升级同频共振,展现出了高度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
  全群力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城市智能基础建设领域的骨干,带着团队摸索出不少贴合行业需求的新方法、新工具,给西安城市基础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增添助力;让传统市政工程施工更为流畅、精确和细致,也让行业里的做法悄悄有了些新变化。他通过主导开发轻质土产品,让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减碳增效”的功能。他巧妙地集成了绿色建材、建筑节能和数字建模等多元系统,并通过梳理整合适配本地实际的施工经验,形成省级工法加以推广,为城市基础建设带来了更加环保、节能的建设方法。在他的引领下,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等高科技在城市的楼宇间穿梭,数字孪生实时优化施工方案,让传统工地渐渐蜕变为智慧工地。他深知,“每项技术突破都是新起点”,始终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建设的品质与效率。
  全群力在述职报告中写道:“技术工作者的政治担当,就是让每一项创新都服务于人民。”他编制的企业安全技术预案,为深基坑、暗挖工程筑起安全防线;研发的城市基础设施信息集约化控制系统,让老旧城市设施焕发生机,践行着“科技惠民”的誓言。
  “科技创新是一场集体的长征,而非个人的独角戏。”作为公司科创团队的排头兵,全群力深知团队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不仅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还建设有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团队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荣获了省级及以上科创奖项1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13项等,先后7次取得国家优质工程殊荣。如今,这位被西安市科技局聘任的科技专家,仍在BIM技术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领域探索。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