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岚皋。
岚是山中的雾气,皋为水边的高地。岚皋是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是巴山,水则以岚河为最。
岚河古称岚谷。据《大清一统志》载:“岚河两岸山多岚气,故名岚河。”《续兴安府志》记载:“岚河之源出自平利南之界岭(平利县八仙镇马家垭口北麓),水自岭北发源,初名岚溪,先后有正阳河、让河注入,汇白沙河,岚河之名始著”。
岚河全长153公里,流域面积2130平方公里,一路左冲右突、左纳右接、兼收并蓄,仅岚皋境内就有滔河、支河、朱溪河、洋溪河、溢河、蔺河、四季河等15条主要支流汇入,因虚怀若谷、不辞小流,终成长江流域、汉江的一条重要支脉。
岚河一路东来,与其支流在静好的岁月中日夜弹奏着动感的天籁,逐步冲积沉淀出一爿爿或大或小、或是平川或为缓坡的台地。这些近水边的台地大多是良原厚土、沃野桑田,从古至今都是先民繁衍生息的乐土,亦是岚河文明最初的摇篮。据考古发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城肖家坝和蔺河李家坝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其后,关州坝的秦汉遗址、湘子坝的明清遗址,以及崇文尚武、福荫子孙乡邻的周氏武学馆和树古代道德风范、开精神文明先河的双丰桥禁赌碑相继面世,人们终于惊奇地发现,这个曾被称之为巴山老林的僻壤偏野虽建制较晚,却并非蛮荒未化、愚昧原始之处,这里的文明脉搏始终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同频共振。
与温婉台地相对的,是连绵的悬崖峭壁。它们大多光滑如镜、飞鸟难渡,似刀砍斧削,间或点缀着零星的树木,让人可望而不可及。亦有覆盖薄土的陡坡,其上多是大片大片的森林或芳草,密密层层、蓊蓊郁郁,人若能攀援而上,倒是清目养肺、清净心田的极好去处。这类地貌就是《水经注》的作者北魏郦道元途经岚河之所见:“汉水又东径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飗飗”,令人望而敬畏。
岚河流域四时景物迥然不同,春来万物复苏,野芳发而佳木秀;夏至繁花似锦,草木盛而莺长飞;秋到硕果累累,稻菽黄而霜叶红;冬临天高地阔,山愈朗而水愈净,若夫一夜北风,天地间便是一片银色的世界了。巴山与岚河,相伴自洪荒,相敬如宾亦相濡以沫,毫不吝惜、倾其所有。于是,在岚河碧绿的心目中,便有了如梦幻般缤纷夺目的彩色世界。山的四季亦是河的四季。
岚河四时皆景,而我尤喜盛夏雨后初霁的清晨:一缕缕如烟似梦的薄岚在河面上缭绕沉浮着,被初升的朝阳轻轻一拂,便氤氲成一片绛紫色的世界,给人一种无比祥瑞和幸福的感觉。此情此景,令人心驰“紫气东来”的意境,神往那骑青牛过函谷的古老哲思。
岚河流经岚皋县城不远处,于一个名叫“龙爪子”的地方陡然折向北去,写出一个苍劲的“之”字,这蜿蜒的一笔,宛如一个人半跪时的屈膝。于是感叹世间万物都有相通之处,其骨子里都或显或藏着谦虚的姿态,连一条奔腾的河流也不例外。这曲折的一跪,并非怯懦的卑躬屈膝,亦非谄媚的奴颜婢膝,而是如同羊羔跪乳,是对上苍和大地母亲最深沉的感恩。
溯越时光隧道,岚河的恩泽,深深滋养着两岸儿女,代代人才辈出、群英璀璨。仅从《陕西乡试硃卷光绪癸巳恩科谢馨卷》和《岚皋县志》的记载中,便可窥见众多青史留芳的人物:文坛上,涌现出谢玉珩、谢裕楷、祝垲、王隆道、谢馨等清朝五进士,以及杜官廉、谢裕三等一众举人,更有勇破缠足陋习、桃李芬芳的大脚才女杜继燕,有名扬京师、曾为慈禧太后挥毫的丹青妙手甘醉霞,以及军旅画家杜大寿和军旅作家纪小城。武风之中,清朝道光、光绪年间的周氏两代武举人周守义、周成仲名震一方,刘洪、刘二虎兄弟为反抗地主剥削压迫在蔺河街揭竿而起后成为大顺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医林之内,有不分贵贱、药到病除的朱自新,有锐志救人、悬壶济世的王樾,有留学日本、回国后先树桑后岐黄的陈可庄,更有集草药和中药于一身的姚保贤。而在民族危亡与解放的洪流之中,有芦治安、蔡启禄、芦化远、李还山、王寿山、娄学纯、娄学政、王子绍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和解放事业赴汤蹈火、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千千万万优秀岚河儿女的代表,亦是这片土地上当之无愧的人杰。
岚皋,因岚河而灵动丰饶;岚河,因这方水土与儿女的深情,而生生不息,永恒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