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白鹿原头信马行——读陈忠实《漫漫人生,步履不停》
盛新虹
  “一个古老民族的大半部分文明史,是在关中这块土地上完成的。”此言凿凿。读完陈忠实先生的《漫漫人生,步履不停》,对那片土地上淳朴的民风、浓郁的风俗,尤为神往。如果说《白鹿原》是他将自己的根须深深扎进陕西这片沃土之中汲取营养,那么这本散文集则是日常点滴的积累与感悟,如饮一壶醇酒,让我们体味到一种恬淡坚韧、积
  极向上的人生境界。
  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精选了36篇经典作品,凝聚了陈忠实对出身、成长、亲情、友情、故土以及万物生灵的回忆、感恩与沉思。它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关中男孩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心路轨迹,不仅展露其内心的柔软与温情,更以其亲身经历,诠释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漫漫人生路,所遇皆是风景,都是生命的积淀。陈忠实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地道的农民,靠卖粮、卖树供着两个同时念中学的儿子。由于家境窘迫,父亲以年龄尚小为由让陈忠实休学一年。然而正是这个决定,使他撞上了1962年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关口——高校招生锐减,最终与大学梦失之交臂,成为父亲临终也难以释怀的憾事。开篇《晶莹的泪珠》,便围绕少年“我”因贫休学的经历展开,折射出物质匮乏年代的无奈,也映照出贫寒学子在生存夹缝中对尊严的坚守。随后的《与军徽擦肩而过》,他又接连与飞行员、参军等机遇错失,人生的选择似乎只剩下回到生养他的乡村。
  看似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陈忠实却毅然选择了文学创作之路。他写道:“我在大学、兵营和乡村三条人生道路中最不想去的这条乡村之路上落脚了,反而把未来人生的一切侥幸心理排除干净了,深知自修文学写作之难,却开始了一种义无反顾地存储心底的人生理想,标志是一只用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他回到故乡,担任民办乡村学校的教师,一干便是十六年。他未曾沉溺于只为温饱而缺乏理想追求的庸常生活,而是彻底陷入宁静,埋首阅读,将脚下这片土地积累的生活财富化作创作的源泉。仅两年后,作品问世,后来更是写出了《白鹿原》这样的茅盾文学奖巨著。
  在这过程中,他承受的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痛苦,对此他深有体悟:“若欲超越常人,在成就与建树上有所超越便需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辛勤劳动,承受常人所难以承受的磨难与痛苦。”这便意味着要沉心静气,勤于自修,投身于不懈的自我奋斗之中。
  书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眸,对逝去亲友的深切缅怀,也有对故土的深沉眷恋,字里行间充盈着对生命本身的热忱与思考。《父亲的树》中,那棵父亲亲手栽下、留给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化作无声的心灵象征,挺立在儿子们心里;《原下的日子》里,他细腻描摹着家乡的变化,在生命之根的祖屋潜心写作,仿佛置身于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人生犹如河堤,由一段段经历构成。这一段到头了,下段又从这儿开始,绵延汇聚成一条生命的河流。而真正的行走姿态,便是心怀光和暖,不畏艰辛,步履不停。诚如本书封底箴言:“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委屈、龌龊,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时间、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陈忠实的人生之路坎坷崎岖,然而这些质朴无华、饱蘸真情的文字,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赤子般的拳拳之心。我们亦当如他一般,在这漫漫人生中,“白鹿原头信马行”,任凭他宠辱忧欢,坚定地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对生命至高的尊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