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优秀事迹5




   韩超: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创新赋能燃气安全生产

  从事天然气生产23年来,韩超始终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天然气技术发展的实绩实效,用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推动陕西省天然气股份公司生产运行技术创新、老旧设备更新升级。多项研发成果得以转化应用,多次获得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先进个人”“教育培训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累计发表技术创新类论文9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坚持科技创新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是韩超的工作信念,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他先后通过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资格考试,为技术创新工作奠定基础。
  在国家“双碳”战略、设备更新大背景下,保障燃气供应稳定、开展燃气设备技术革新升级是韩超奋斗的目标。韩超带领创新团队直击燃气设备运行中的痛点与不足,攻克技术难题,创新性采用气体涡流中内旋气流绝热膨胀过程和外旋气流的绝热压缩过程,产生能量分离效应,通过对流换热,解决燃气调压阀冬季冰堵造成供气波动或中断的行业顽疾。较传统电加热方案相比具有设备投入低、辅材及配件费低、施工及安装费低、无运行维护费等优点,单条支路节约费用5万元,单站年节约20多万元。该技术经鉴定填补了燃气场站应用自加热技术预防燃气调压阀指挥器冰堵的技术空白,已申请专利3项,其中2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该成果相继获得2024年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会职工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2024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025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竞赛一等奖。
  未来,韩超将继续带领团队探索智慧燃气场站建设,开展“小切口、大成效”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为提升燃气安全保障水平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以新质生产力守护万家“蓝焰”,这正是韩超在创新工作路上的真实写照。
  葛正福: 以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2006年,葛正福毕业后加入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超导”)。2011年,当西部超导决意孵化西安聚能超导磁体科技公司,剑指我国超导产业“卡脖子”难题时,葛正福毫不犹豫地以技术骨干身份投身其中,全程扎根于超导材料强磁场应用技术的研究、工程化与产业化一线。十九年光阴流转,昔日的青涩被日复一日的钻研打磨成坚毅。
  超导磁体的核心部件——二元超导电流引线,始终面临着4K(约-269℃)极端低温、高真空环境、失超时高电压防护及线圈损伤规避等多重“关卡”。这些难题如同横亘在国产化道路上的巨石,葛正福却视之为攻坚的“靶心”。他从结构设计入手,提出将高压连接端子作为氦槽过渡件的巧思,一举解决了绝缘、密封、耐低温、抗高压的复合需求。但难题并未结束,引线与制冷机底座的热阻问题成了新卡点。他带着团队反复试验,最终选中绝缘性能优异的薄膜材料,不仅减少了热阻,还降低了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上端的温度,让设备可靠性大幅提升。经过多次技术迭代,载流大、漏热小的电流引线技术终获成功,这一突破不仅让“一种超导磁体电流引线”项目摘得2024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更让国产超导磁体的核心技术迈上新台阶。
  十九年的深耕,让葛正福从青涩学子蜕变为行业中流砥柱。在他的带领下,国产超导磁体的产业化进程按下“加速键”,成功向国内外单晶硅企业批量供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CZ超导磁体,彻底终结了我国磁控直拉单晶硅用超导磁体依赖进口的历史。任职期间,他屡获省市级创新竞赛奖励,主笔及参与撰写科技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1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外观专利2项。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葛正福用十九年的坚守诠释着“超导人”的责任与担当。他身上的乐观、稳重与敬业,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啃硬骨头”精神的缩影。在国产超导事业的征途上,他与无数同行者一道,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新篇章。
  陈华: 以再出发姿态励志创新奉献

  陈华,正高级工程师,陕西长岭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全省一流团队”带头人、西迁精神传承人、三秦最美巾帼奋斗者(最美女科技工作者)。曾获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金奖、陕西省专利奖二等奖、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7项、受理发明专利9项;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各1项;发表双核心期刊等论文6篇。二十九载春秋,她始终以“再出发”姿态,在科研创新的荆棘路上凿光前行。
  科研的险峰从无坦途,需在断崖处另辟蹊径。陈华带领团队实现某产品“双轨”技术突破,开辟全新技术路线,填补国家空白并催生行业及国家标准。面对信号处理增益需达常规算法近两百倍的挑战,她以创新算法破壁。当硬件资源严重受限,她凭借架构优化,仅用常规方案17%的资源便托举全功能重任。
  陈华的身影曾出没于初建时的简陋试验场:攀爬十米高梯,紧握冰冷的铁杆,脚下悬空令人心惊;设备轰鸣的密闭空间内,盛夏热浪翻涌,汗水浸透工装紧贴脊背;旷野寒风中,连续十余小时操作冻僵了手脚;深夜孤身奔赴偏僻山区,车灯掠过憧憧山影;立于临时搭建的几十米高台上,在黄蜂嗡鸣的缠绕中专注试验。
  陈华甘作人梯,作为带徒师傅与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她倾囊相授,培养的十二名徒弟中六人已成高级工程师,多人摘得省级荣誉。她带领团队围绕科研生产难点完成技术攻关四十余项。
  从国内首创第一代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零的突破,到持续迭代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再到托举后辈、薪火相传,第四代产品的预研蓝图在案头铺展,她眼中的光芒炽热如初,她以近三十载奋斗,诠释自立自强、创新奉献、科技报国的初心。
  石佳:攻克智能化掘进瓶颈

  在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煤机”)煤专研究所,石佳扎根设计岗位十年如一日。他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深耕技术研发,完成集团重点科研项目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发表论文5篇,荣获“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为煤矿装备智能化不懈奋斗。
  随着煤炭行业向智能化加速转型,西安煤机提出“采掘并行”战略,目标实现日进尺超100米的快速掘进。然而,传统皮带自移机尾系统严重拖了后腿:移动效率低、换架过程安全隐患大、必须依赖检修班停机作业。这成为制约连续掘进和减员增效的核心瓶颈。面对这一挑战,石佳勇挑重担,带领团队开启新一代智能自移机尾系统的攻坚。
  他们摒弃成规,选择“以用户为师、以现场为实验室”的创新路径。团队深入井下现场,长时间调研巷道变形、底板湿滑等复杂工况,并与矿工交流精准捕捉痛点,在三个多月的工业性试验中全程驻矿,并与掘进队同进出,将现场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技术攻坚方向。基于深入的现场洞察,团队实现三大革命性突破:一是颠覆移动方式,创新引入工程机械行走技术设计履带底盘,彻底摒弃低效的“迈步式”抬升,单步移动时间缩短至约30秒,释放了快速掘进的关键潜能;二是智能稳定运行,开发精准动态控制系统,通过优化算法实现实时纠偏,确保设备在复杂起伏巷道中稳定运行,极大降低事故风险;三是首创连续作业,整合激光测距与储带仓联动技术,首创自动化皮带架,在掘进过程中同步完成续带作业,将换带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5分钟。
  团队坚持用户驱动理念,将矿工反馈的23项意见实时融入迭代升级,持续优化设备性能以适应井下严苛环境。这一源于现场、服务用户的创新成效卓著,成功打通了快速掘进的核心瓶颈。日进尺突破120米大关,智能调偏使人工干预减少90%,换带等关键环节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设备可靠性提升。
  十年厚积薄发,石佳用无数日夜的钻研与现场调试,印证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真理。他的创新不仅释放了快掘系统的巨大潜能,更推动中国煤炭开采向更安全、高效、连续化的未来迈进,彰显了西安煤机在行业变革中的核心驱动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