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本草纲目》的诞生
  有一本书,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俄文在世界各国出版,也被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就是《本草纲目》。
  说它是“巨著”,可以用这样一些数字来表达: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分为16部、60类。全书记载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个,附药物形态图1160幅。这部传世之作出自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之手。
  李时珍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李时珍喜爱医学。李时珍二十四五岁起开始行医,同时钻研医药书籍。他读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证类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等许多“本草”(古代药物学的别称),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看到书中许多错误和遗漏的地方。
  比如,《日华诸家本草》这本书中把虎掌与漏篮子写成同一种药物。实际上,虎掌是有毒的,跟无毒的漏篮子是两回事。又如,南北朝时的名医陶弘景认为,巴豆是一种泻药。而李时珍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证明,巴豆用量大,会引起腹泻;用量小,却能止泻。
  李时珍34岁之际,他毅然决定投身于《本草纲目》的撰写工作。为了完成这部医学巨著,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深知医药之道关乎人命,因此在写作时格外谨慎,遇到任何不解之处,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李时珍听说家乡蕲州有一种毒蛇,叫作蕲蛇,是很贵重的药材。李时珍在捕蛇人的陪同下翻山越岭,终于亲眼目睹了蕲蛇的庐山真面目——那是一种身披黑底白花斑纹的凶猛蛇类。李时珍亲眼观察了捕蛇人如何巧妙地捕捉蕲蛇,如何熟练地将其制作成珍贵的药材。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李时珍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据此详细记录了蕲蛇的形状、产地、习性和药用价值,不仅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更纠正了前人对蕲蛇的诸多误解和传说。
  在那个时候,穿山甲被视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然而人们对其习性却知之甚少。为了深入了解这种神秘生物,李时珍与砍柴人和猎人一同深入山林。在李时珍的解剖下,他发现穿山甲的胃中竟藏有接近一升的蚂蚁。这一发现揭示了穿山甲的主要食物来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录了穿山甲的习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和生态知识。
  当然,李时珍无法对每一种药物都进行实地考察。因为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严谨对待,他在治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严肃性,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他从不妄下结论。
  经过长达27年的辛勤努力,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仅付出了个人的巨大努力,还得到了他的儿子、孙子以及徒弟们的帮助,他们协助他抄录、绘制插图,为这部著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米娃)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