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优秀事迹1

陕西科技报
  刘宇:扎根研发一线执着创新求突破

  刘宇在西安陕煤泾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期间,始终坚守科研一线,秉持严谨务实的创新理念,在超小粒径三元前驱体制备技术研发领域持续攻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成果,为公司技术升级和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针对超小粒径三元前驱体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粒径分布不均、性能稳定性不足,以及传统工艺适配现有生产线难度大、成本高等行业共性问题,刘宇立足实际生产需求,提出了“超小粒径三元前驱体制备技术优化与应用”研究课题,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现有瓶颈。
  课题立项后,刘宇带领团队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反复试验与工艺优化,创新采用“开釜调整pH”“过程升温”“结束急速降温”相结合的联合工艺,精准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原料浓度、温度、酸碱度等关键参数,有效解决了颗粒团聚、粒径分布宽等问题,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同时,为适配公司现有生产线,他组织团队与设备部门紧密协作,通过上千次参数调试,实现了新技术与现有生产设备的无缝对接,避免了大规模设备改造带来的成本压力,为技术快速落地奠定了基础。
  此外,刘宇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工艺参数数据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并围绕核心技术申请了多项专利,构建起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该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为行业在超小粒径三元前驱体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年来,刘宇始终扎根科研与生产一线,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脚踏实地、永不松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成为企业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彰显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李红: 二十载化工深耕 匠心守护绿色初心

  李红以“铁杵成针”的钻研精神扎根生产一线,在渭南市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平台上,从基层技术员到如今的行业技术掌舵者,他用二十载坚守写下生动注脚——完成15项科研任务,斩获34项专利授权(含3项发明专利),摘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石化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为企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低碳节能 绿色发展”是他刻在骨子里的追求。面对低温甲醇装置氨累积这一制约绿色稳定运行的瓶颈,李红一头扎进文献海洋,在相似工艺装置中寻找突破灵感。当“净化含氨甲醇脱氨工艺项目研究”的创新性课题雏形初现时,前路仍是一片空白。他带领团队从工艺原理出发,紧扣物料特性设计流程、优化实验方案,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前行:实验室方案验证成功、自主设计组装小试装置、完成小试攻关……最终攻克难关,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酸化固氮脱氨分离回收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彻底解决了氨累积问题,更实现了酸性气减排与甲醇降耗的双重突破,让装置运行更稳、更绿。
  二十年扎根一线,李红用专注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以技术突破守护绿色初心,让化工生产与生态发展同频共振。
  张振宇:为智能建造插上科技的翅膀

  张振宇20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后他入职陕西建工第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群体超高层曲江·云松间、鸿瑞天成项目技术负责人。2022年12月至今,担任陕西建工第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公司副总工程师,负责公司技术质量管理、科技研发等技术工作。发表论文6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与省部级研发课题3项。荣获第十一届“陕西好青年”“2023年度西安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称号。
  作为陕西建工第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高学历引进人才,入职后就被选派到重点超高层曲江·云松间。作为西安市重点项目,建设中涉及多项技术攻关难点。在9号楼266米超高层施工中,他率先提出,采用“人机合一”的新模式,让超高层轻装上阵、提高效率。他带领几名年轻的技术负责人,开启了新一代轻型智能建造平台的研发。
  他从策划设计、质量控制、使用功能等方面多重考量,采用“科学家+工程师”模式开展科技研发,融合施工关键技术及创新体系,针对200—300米超高层核心筒施工,提出了一套涵盖设计分析、安装拆除、安全分析及监测在内的整套方案。该方案采用轻量化设计思路、单片式桁架系统,下挂模板采用铝模板,减低平台重量;其次采用装配式设计思路,用模块化单片式桁架和销轴连接,可灵活组配为所需的桁架系统,经探伤处理即可再次使用;最后多功能集成材料堆场、布料机等小型机械,通过将主力柱外移至核心筒外侧,实现水平竖向结构的同步施工,通过优化施工顺序,实现了单层施工5天/层。
  研发形成的新一代装配式轻量化智能建造平台总重量仅260吨,相较于同体量造楼机减重50%;装配率达80%,实现了像搭积木一样安装造楼机,仅需40分钟就可以完成1次顶升,速度是常规造楼机的3倍;同时,通过“造楼机安全智能监测平台”对运行各类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真正做到了创新引领、智慧加持。该技术应用的研发让他在实践中再次验证科技技术助推一线发展的重要性,也通过科技研发形成包括SCI论文、发明专利、标准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周砚文:让创新成为试验工作中的引擎

  周砚文自入职陕西重型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以来,便扎根车身台架试验领域,以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一路从新人成长为试验领域的专家。他带领团队从试验方法研究、台架搭建及控制软件开发三个方面,仅用两年时间从无到有实现了车身系统性能与耐久试验能力建设的目标。他主导开发了驾驶室扭转刚度、车门刚度等性能试验13项,前面罩开闭、驾驶室翻转等耐久试验15项,累计完成三个驾驶室平台的车身系统性能及耐久试验考核,总结输出企业标准6项、专利3件、论文5篇,荣获公司级奖励2项,提升了商用车研发效率、试验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助力新车型的上市发布。
  随着车身系统结构日趋复杂,对相关样件的考核要求也越迫切。同时由于车身样件结构不同,试验都属于非标类型,因此开发性能和耐久试验的难度较高。秉持“把非标难题作为创新考题”的研发理念,他把难关化作驱动创新的引擎。比如随着车身设计水平的提升,单点加载法已广泛应用于驾驶室扭转刚度的测
  量。而目前试验室现有设备为传统的T形扭转刚度试验台,在工作时需对驾驶室进行多次的顺扭和逆扭,再将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后在仿真软件进行单点加载的等效换算。这种方法不但浪费时间,且驾驶室调平、加载换向、等效换算等步骤都受试验人员经验的影响,重复性一般大于5%,也无法和理论值直接对标。
  T形扭转刚度试验台因高度自动化且代码封闭,改造成单点加载台几无可能。逆向分析后,他发现软件标定界面完整暴露了所有力、位移传感器通道信息,并配有控制电机的按钮,可以基于Hook模式开发数采软件。软件工作原理为:软件嵌入原软件进程,扫描全部控件,向按钮发送消息精准驱动电机加载/卸载,同步抓取力值和位移数据自动存盘,实现数采效果。软件开发完成后,T形台架无需任何机械改动即可实现单点加载及单/多点位移采集,不但实现了单点加载法,而且也可扩展应用于车门刚度、抗凹等试验,重复性误差小于1%。项目实施后,他将经验总结成论文,并凭此荣获公司创新奖。
  从继电器控制到逻辑电路设计,从简单气缸机构到复杂人机交互模拟,从单机程序到互联网软件开发,每次迭代都是用时间和汗水垒出的台阶。通过试验中的创新经验积累和“传帮带”培育,他和团队继续为公司研发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