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语文复习课》(诗词册、文言文册)
我对朱妮娅老师的印象起源于她讲的《雷雨》。朱老师并没有从课文着手,而是重点梳理了人物关系和剧情梗概,逐步引人入胜。我沉浸在周家两代人的爱恨纠葛里,不知不觉下课了,我忍不住对朱老师说:“您真厉害!”
朱老师只是一笑。
后来我才知道,这笑容是对能力的自信、被赞赏的快乐和对教育由衷的热爱。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教育的进程是常常被绩效这条“镣铐”套上“脚踝”的。朱老师就是一个戴着镣铐起舞的人——她将课堂不断地延伸。课间的辅导,乃至于录制好视频发布于网络,最后把这些心血集结成册,成为这两本书《我的高中语文复习课》。
朱老师带的都是理科班。在理科的氛围下,语文很容易被为“量化”所裹挟。理科学习的进度很容易衡量,知识点和公式在会与不会之间有一道鲜明的壁垒。语文却恰恰相反。于是,语文从考试到这门学科本身都被质疑:在天赋和阅读之外,该怎样学习语文?
这两本书是朱老师的答案,也是她的选择。每一篇文言文或古诗词,在被编入教材和被赋予某种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之前,都是一篇篇独立而优秀的作品。朱老师选择回归这样的本源——这两本书对于每一篇文章,从最基本的文义讲起,再到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考量,最后探讨诗文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这样的过程看似和寻常的课堂并无区别,但因为内里的核心不是“教学顺序”而是“理解过程”,于是在逻辑上格外连贯,一气呵成。逻辑既然成立,那么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自然下了一个台阶。
在两本书出版之前,朱老师和我闲谈时说,她写这两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想给那些没上过高中的人一张语文课的“补票”。
这是一个教育从业者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真谛在孔夫子的束脩只要一捆肉干时就已定下了:“有教无类”。因此这两本书的门槛极低,甚至可以说是无门槛。基础荒芜的学生也好,没上过高中但对知识怀有热情的人也罢,作为这两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为什么这两本书要命名为“我的”而非“朱老师的”?为什么是“复习课”而非“课堂”?这大概正是朱老师说过的:“语文的终极目的是教你们为人处世乃至于修身立命。”
“我的”是说叩问知识的奥义,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复习课”则是要温故知新,在这两本书里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名篇重新变得接地气,从课文回归优秀的作品本身,是对课文的重新定义,也是让读者获得重新学习的好机会。
这两本书比“摇动树”走得更远了一步,而唤醒灵魂,则是作者和读者要共同教学相长的部分——生活在树上,热爱大地,在云霭间升上天空,然后在那里遇见并唤醒自己的灵魂。
(陕西省西安中学 2026届8班 党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