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西安市昆仑中学为例,探讨在“3+1+2”选科走班模式下,如何实现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教学、精细管理和协同育人,学校成功构建了“双发展”培养模式,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新高考改革;“双发展”;专业训练;文化课培养;行为管理
一、前言
随着2022年陕西省“3+1+2”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实施,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高考强调选择性、个性化,要求学生在保持专业特长的同时兼顾文化课学习,传统的“重体轻文”或“保文弃体”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要求。西安市昆仑中学针对三名体育特长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双发展”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与学业的双赢。本文旨在总结这一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二、培养模式的构建:科学生涯规划与精准实施
1.生涯发展长远规划与阶段任务
高中三年是体育特长生发展的关键期,学校以“高一稳基、高二冲刺、高三拼搏”为总体思路,构建了“长周期规划、分阶段实施、动态化调整”的培养体系。
高一稳基:高一是打好文化课基础的关键阶段。学校依托体育课、晨练及大课间,系统开展基础体能训练与专项启蒙。同时,通过省市区校运动会等实战检验训练效果,建立个性化体能档案,确保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逐步提升体育专项能力特长。
高二冲刺:高二阶段是稳步推进文化课和专项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学校优化队伍结构,聚焦百米、八百米、铅球、跳远等专项突破。从4月起,系统性加大训练负荷,充分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强化训练,践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模式,实现竞技能力的阶跃跨越式提升。
高三拼搏:高三阶段是冲刺高考的关键期。学校精细调控学生竞技状态,针对性突破专项瓶颈。同时,联动调整训练负荷与文化复习节奏,确保学生在专业测试和高考文化课中均达到理想水平。
2.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时空耦合
学校在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构建了时空耦合机制,确保两者互不冲突、相互促进。
专业训练实施递进策略:学校将专业训练与日常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训练,避免占用学生正常文化课学习时间。同时,通过科学规划训练强度和频率,确保学生在高强度训练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
文化课贯彻精准方略:学校确立语数外为核心科目,语文为基石(目标≥110分),前瞻性确保化学、生物、地理等合格考通过。高三阶段,学校根据学生选科组合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施“一生一案”精准教学。例如,语文狠抓背诵默写和阅读技巧,数学重基础性重书写,英语攻高频词汇与阅读书写模板,物理守牢基础题,化学通过“韵律口诀”抓高考题型……
三、实施策略:行为管理与思想引导
1.行为习惯管理
体育特长生由于训练强度大,容易忽视班级集体管理制度的约束,行为习惯上难免散漫。班级可通过相关措施进行有效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训练习惯。
制度约束筑牢行为底线:新生入学即共同制定《体育特长生行为规范公约》,明确按时出勤、课堂专注、规律作息、手机管控、禁烟等红线。实施“前排就座”与“双点名制”(早读前、晚自习),确保非训练时段的有效监管。违纪处理“零特殊化”,培育对规则的敬畏意识。
做实做细点名汇报和谈心:学校要求体育特长生在训练和比赛后及时归位点名,晚自习查人时必须在座位。班主任定期与学生谈心,关注其训练负荷与情绪波动,及时疏导平衡竞技亢奋与课堂沉静的关系。
2.思想引导激发内在动能
学校通过思想浸润和榜样引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优秀学长分享心得,队员之间追赶卓越,挑战极限。
思想浸润:持续开展“三观正、能量正”集体教育。善用体育生“奋斗故事会”传递“训练之苦远胜学习之累”的训练理念。及时加大表彰竞赛获奖与成绩突破,强化个人与集体荣誉感。
榜样引领: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大学生活图景,点燃学生的奋斗热情。
四、双师协同:专业激情与人文理性的育人合力
1.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专业课教师不仅是训练场上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体能加速器:专业课教师的身影贯穿训练全程,从清晨的热身负重长跑到夜幕下的加练,提供精准的科学技术指导。
心灵兴奋剂:专业课教师通过生活细节(如自备水煮蛋、熬制骨汤)传递家人般的温暖,铸牢团队凝聚力,提升个体冲刺劲。
2.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既是秩序的压舱石,又是精神的镇静剂。秩序压舱石:班主任营造“老师在,心则安”的安全感,关注训练负荷与情绪波动,及时疏导平衡竞技亢奋与课堂沉静。精神镇静剂:班主任利用碎片时间实施“微辅导”,如化学知识点的讲解,实现训学无缝衔接转换,彰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教育艺术。
五、成效与启示
1.培养成效
经过三年实践,学校“双发展”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专业成绩:三位学生体育专业统考成绩分别为92分、86分、85分,均远超陕西省专业一本线。
文化课成绩:2025年高考文化课均突破400分,达本科一批录取标准,均被陕西理工大学录取。
2.模式的推广价值
系统性:覆盖高中全周期,整合训练、学业、管理与协同发展,形成培养闭环。
可操作性:从三年规划到每日执行(如“韵律口诀”、“双假”特训),提供清晰成长路径。
普适性:科学规划、精准教学、精细管理、协同育人,对破解新高考下各类特长生生涯发展、培养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新高考改革浪潮下,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本质在于探索“体”与“文”。西安市昆仑中学的实践表明:通过训练进阶科学化、文化补救精准化、行为引导刚柔化、育人角色协同化,完全能够开辟体育特长生专业精进与学业卓越并行的道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选科组合适配、智能管理赋能及生涯追踪机制,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创新,培养更优秀的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Z].2022.
[2] 刘海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困局与纾解[J].教育研究,2023(4).
[3] 毛振明,郝帅.“体教融合”深化期学校体育的使命审视[J].体育科学,2021(10).
[4] 王瑞元,周越.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