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浓密的梧桐枝叶筛下细碎阳光,百年学府的“公诚勤朴”校训在斑驳树影间若隐若现。这座学术殿堂以它特有的厚重与活力,在我心中点燃了一场思想风暴。
在校史馆泛黄的影像前驻足,一代代人的身影在展板上凝成永恒。手指轻抚过展柜中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课表,课程名称早已随时代变迁,但那纸页间流淌的求知渴望,竟与今日的我们如此相通。
移步地球馆,巨大的恐龙骨架投下苍劲的阴影,脚下地砖印刻着46亿年的地质年代表。舒德干教授团队发现的5.3亿年前寒武纪鱼类化石静静躺在展柜中,这块将脊椎动物起源前推五千万年的岩石标本,以最沉默的语言诉说着科学探索的永恒意义。讲解员轻点触摸屏,寒武纪海洋生物群在光影中游弋,生命演化的壮阔史诗在眼前徐徐铺展——人类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微光,却因求知而有了触碰永恒的资格。
生物馆里秦岭四宝的标本栩栩如生。金丝猴蓬松的毛发在灯光下泛起柔光,朱鹮展开的羽翼定格成飞翔的姿态。最令人震撼的是两具并置的骨架——披毛犀与独角犀,作为西北大学与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互赠之礼,它们不仅是史前巨兽的遗存,更成为校际情谊的见证。
午后的校园漫步宛如行走在露天博物馆。大礼堂的罗马柱沉淀着民国风韵,行至唐实际寺遗址,唐代础石与当代教学楼比邻而立,历史层叠的奇妙感油然而生。在刻着“七上八下”玄机的汉武仙台遗迹前,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石碑经岁月打磨愈显厚重,五千岁的黄帝手植柏虬枝盘曲,以年轮记载着比大学更悠久的文明脉动。
离校前驻足西门回望,“国立西北大学”的门匾在夕阳中泛着金光。那些曾在历史课本上遥不可及的学术名词——寒武纪大爆发、丝绸之路文明交往、周秦汉唐考古序列——此刻都化作馆藏中可触可感的实物。西北大学教会我的,不仅是学科的具体知识,更是对知识本身的虔诚与敬畏。
步出校门时天气放晴,古城墙的轮廓在夏天的骄阳下巍然矗立。我突然懂得一所真正大学的使命——它既是文明基因的保存者,更是未来图景的绘制者。
这场研学之旅,终将成为我奔赴星辰大海的起点。
公为天下,诚朴为本。
百廿学府的梧桐叶影间,我们接过了五千年文明的火炬,也点燃了属于自己的那盏心灯。
(汉中市龙岗中学 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