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乡村支教的德育实践与心灵对话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星海中学 郭立芳
  摘要:乡村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易产生叛逆心理,加之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难度。本文以“春泥护花”为隐喻,深入剖析乡村支教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情感关怀、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策略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乡村德育工作的特殊价值,阐述支教班主任如何凭借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品德修养与心灵成长,为提升乡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支教;班主任;德育实践;心灵对话
  一、引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乡村支教班主任宛如滋养花朵的春泥,以奉献与爱守护着乡村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灵的重任。面对乡村教育的独特挑战,探索有效的德育路径与沟通方式迫在眉睫。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某中学七年级的支教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乡村支教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内涵。
   二、春泥之责:德育实践路径
  (一)班级管理:构建温暖成长家园
  乡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祖辈的溺爱或监管不当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在实践中,笔者采用“柔性管理”与“制度引导”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方面,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例如,推行“班级积分制”,学生可通过遵守纪律、学业进步、积极参加活动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学习用品、书籍或换取参与班级特殊活动的优先权,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学生的积极行为动力。
  另一方面,注重情感关怀。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介入疏导。比如,笔者发现学生小灵情绪低落、上课走神,学习状态不佳。通过课后与她谈心,了解到其父母发生矛盾,家庭氛围紧张。笔者持续给予倾听和心理支持,并与家长有效沟通。同时,发动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她。通过这些努力,小灵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与支持,逐渐重拾学习信心,班级真正成为她信赖的“温暖之家”。
  (二)课程融合:挖掘乡土德育资源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是宝贵的德育资源库。作为生物教师,笔者积极挖掘乡土素材,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中。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深入农田、茶园,实地考察农药使用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记录乡村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通过“麻雀保护”“青蛙与农田生态”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培养他们“敬畏生命、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针对乡村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稻草焚烧和白色垃圾等现象,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生态调研”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环保倡议书,并提交至村委会进行宣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与乡村公益劳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与“百千万工程”中的乡村环境整治等。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切身体验服务社会的价值,有效增强了乡土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护花之语:心灵对话艺术
  (一)倾听与理解:打破情感隔阂
  许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情感陪伴与有效沟通匮乏,使得他们内心敏感,将情感与困惑深藏心底。建立深度心灵沟通的首要前提是拆除心墙、建立信任。笔者注重在日常中创造学生可接纳的交流氛围,通过耐心倾听,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主动接近,用温和的语言与亲切的态度消除他们的顾虑。例如,学生小舒因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少与同学交流。笔者通过家访走近她,倾听她的想法,并帮助她申请资助。在笔者的关怀下,小舒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二)书信与周记:无声沟通桥梁
  面对面的交流固然直接,但书面交流为不擅表达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沟通渠道。笔者坚持每周认真批阅学生的周记,在周记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班级近况,给予指导与建议。同时,笔者也会主动给学生写信,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与关心。这些无声的文字往来,成为维系师生情感的坚韧纽带,其影响力往往持久而深远。
   四、春泥护花的成效与反思
  (一)学生成长
  通过支教班主任的德育实践与心灵对话,乡村学生在品德修养、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生更加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许多学生还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例如,原本调皮的学生小锋,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还因其进步被推选为“班级纪律监督员”,起到了榜样带动作用。
  (二)班主任自我提升
  在“春泥护花”的过程中,笔者也实现了自我提升。支教实践让笔者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综合素质。在与乡村学生的相处中,笔者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
  例如,面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耐心沟通与引导,陪伴学生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得德育工作更具人文关怀、更符合教育规律、更富实效性。
  (三)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乡村支教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与范围;部分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为乡村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家长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五、结语
  在德育实践与心灵对话中,乡村支教班主任如春泥般默默奉献,用爱与智慧守护着乡村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仅助力乡村学生塑造了良好的品德,启迪了心灵,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尽管乡村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有更多的“春泥”投身其中,乡村教育的花朵必将绽放得更加绚烂,乡村学生的未来也将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梁华山,刘晓明.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模式研究——以初中班主任为例[J].家长,2024(24):41-43.
  [2] 王金娜.班级管理,德育先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4):172-174.
  [3] 张全任.\"知礼数,重德行\"实施德育教育:初中德育工作初探[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15):30-31.
  [4] 徐福民.优化班级管理践行道德教育——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天津教育,2024(11):37-39.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