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雨下哪了?“分散性降雨”里找答案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早上看预报说要下暴雨,结果等了一天,一滴雨都没见着。”“我家这儿艳阳高照,朋友却发来视频说他那边雨都能拿盆接了!”
  这是天气预报“不准”,还是“这场雨不爱扎堆”?答案可能就藏在五个字里——分散性降雨。
  分散性降雨和系统性降雨有何不同?
  实际上,雨也分“性格”。可以把它分为两种类型:系统性降雨,也称区域性降雨和分散性降雨。
  可以将系统性降雨想象成“从空中大范围倒下几桶水”,而分散性降雨则更像“打翻了几杯水”。前者来势汹汹,范围广、时间长,后者则是零零散散、时断时续。
  系统性降雨通常由大尺度天气系统引发,比如锋面、低压槽、台风等。当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由于暖湿空气更轻,会被迫爬升到冷空气上方,冷却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这种降水的特点是水平范围大,可达上千公里,有时覆盖几个省份;降雨持续时间长,有时长达几天。
  而分散性降雨主要由局部对流云团引发,常见于夏季午后地面受热强烈的时段。太阳炙烤地面,水汽随气流上升,积云发展成浓积云,再升级为积雨云,这时就可能引发局部阵雨以及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种降水的特点是范围小、时间短,可能只覆盖几个乡镇或一个城区,甚至“马路这头下、那头不下”,持续时间多为几十分钟到数小时。
   为何分散性降雨这么难“抓”?
  相比一整片移动稳定的系统性降雨,分散性降雨就像“薛定谔的雨”——在你抬头之前,它可能正对着你倾盆而泻,也可能在隔壁街道下得欢。造成它难以捕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触发机制局地化。分散性降雨多由局地对流触发,会受局地风场、地形、邻近云团下沉气流等小尺度扰动影响,这些扰动水平尺度可能只有几公里甚至几百米,远小于常规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如3千米—10千米分辨率)网格的解析能力,因此往往模式难以准确解析和预报。模式能判断“这片区域可能有对流”,但很难精确到“哪条街,几点下”。
  二是生命期短,变化快。造成分散性降雨的对流云团可能十几分钟内由无到有,再迅速消散。而数值预报模式输出通常是按整点或半小时间隔更新的,等雷达捕捉到它时,它可能已经成形甚至快结束了。虽然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进步,但实时精细化降水落区的确定性仍有限。归根到底,模式分辨率的限制和初始场观测密度不足,是目前预报分散性降雨的两大“天花板”。
   透过雷达回波辨识降雨类型
  在降雨雷达图上,会看到一片彩色的“雨点”或“云团”。掌握几个特征,你也能初步判断降雨类型,做自己的“天气预报员”,更好地安排出行。
  对于分散性降雨,雷达回波为一团团小斑块,范围小、分布零散,中间夹着大片空白区域。颜色多变,有的地方是浅绿色(小雨),有的地方是“青椒鸡蛋”黄绿配色。这意味着,今天的降雨可能出现“一街暴雨、一街艳阳”的情景,降雨位置变化快,持续时间短。遇到这种雷达回波图,出门最好带伞,有备无患。
  对于系统性降雨,雷达回波几乎连成一整片,范围广、颜色均匀,边界移动缓慢,常呈带状或大片状结构。这类降雨覆盖面大、持续时间长,一旦下起来,可能持续全天。这就提醒我们,务必采取全面防雨措施或减少出门。
  所以,当遇到“预报说有雨我这儿却没下”的情况,也许不是预报错了,而是当天和雨的缘分没到。掌握一些简单的雷达图观察方法,就能自己判断“雨在哪、往哪走”。大气科学在不断进步,预报技术会逐步突破预报难题的“天花板”。而公众也不能置身事外,理解预报边界、善用工具,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晴雨变幻。

(穆俊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