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以创新之笔绘就企业发展新篇

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林炼油厂的技术革新征程中,刘洋始终是站在前沿的开拓者。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功底,为企业技术能力迭代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一项项扎实成果诠释着新时代技术骨干的担当,堪称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当之无愧的技术先锋。
近年来,刘洋主导完成多项科技项目、技改技措及技术攻关,为生产优化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他强化工艺安全过程管控,从质量指标执行到工艺变更管理,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助力榆林炼油厂斩获“2024年度陕西省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在设计优化工作中,刘洋践行“全生命周期项目”理念,全程深度参与重点项目研究与技改设计,提出多项关键措施,保障项目高效推进。针对1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尾气排放超标难题,他组织实施将尾气引入催化脱硫塔。改造后,混合烟气SO2排放值降至5mg/m3以下,每年减排15.1吨,间接创造经济效益336.97万元,破解了环保达标难题。在油煤共炼这一前沿领域,刘洋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全程参与油煤共炼装置项目建设和试车工作,组织多项技术攻关和技改项目的实施,油煤共炼装置项目2015年顺利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72小时现场考核和技术鉴定,2017年荣获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科技成果特等奖,2021年通过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与重油共加氢及产品加工关键技术》项目现场考核,为我国煤基能源清洁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刘洋深谙科技成果落地价值,推动《炼厂低温凝结水回收利用技术升级改造成果》荣获2024年陕西省石化科技奖三等奖。他牵头申报多项专利,作为第一完成人取得3项专利,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为企业技术创新积累了宝贵财富。
从工艺优化到环保攻坚,从专利研发到成果转化,刘洋以创新为刃、以责任为舵,引领技术团队突破一个个瓶颈,护航各装置高效运行。他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技术骨干的担当,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创新轨迹,成为当之无愧的技术先锋。
卫社彦:扎根科研一线 攻坚克难谱新篇

卫社彦参加工作32年来,凭借扎实的学术积淀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在陕钢集团龙钢公司检化验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主导完成17项行业技术进步项目,推进32项岗位创新实践,6篇核心论文发表于国内权威科技期刊,4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参与起草1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先后荣获“韩城市最美
劳动者”等荣誉称号。
在炼铁生产过程中,钾钠元素含量超标,会扰乱高炉煤气流速与温度分布,进而引发渣铁分离效率下降、热负荷失衡等问题,严重的可能导致炉体漏风等安全事故;而含量过低时,则易在炉缸下部形成过大凹槽,造成煤气分布紊乱,加剧粉尘排放,影响铁水质量及产量。面对这种双重性技术难题,卫社彦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试验与数据比对,创新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技术,开发出熔剂类物料中碱金属的精准检测方法。该方法实现了炼铁工序中钾钠含量的定量分析,显著提高了熔剂样本的分析效率与检测精度,有效减少了高炉设备的故障频率,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且每年可节省外部检验费用67.6万元,同时为高炉生产精细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如何用技术进步推动检验水平提升,是卫社彦坚持不懈研究的课题。为了给炼钢工序提供及时准确的工艺指导数据,他将转炉渣中游离钙分析方法作为研究攻关项目,进行数百次试验及数据分析比对,对试样分解、振荡时间、离心转速等因素进行充分论证,最终开发出转炉渣中游离钙分析方法,为公司掌握各转炉化渣情况、科学优化熔剂消耗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卫社彦的科技创新之路生动诠释了“创新源自坚守、突破始于勇气”的真理。他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不仅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更以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为行业树立了勇攀高峰的典范。
杨志锋:用创新管道输送绿色未来

2023年6月25日,宝鸡天联汇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联汇通公司”)成功完成了6.3兆帕管道充氢测试和9.45兆帕管道爆破测试,标志着我国在高压输氢管领域摆脱了国外技术钳制,为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纯氢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中国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产业建设。
氢气输送是绿氢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传统金属管道造价高昂、易发生“氢脆”,且铺设受限。身为天联汇通公司技术研发带头人,杨志锋深知重任在肩。面对难题,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中。他们的方案独具匠心,研发的非金属复合管道,像特制的“千层糕”,内层耐腐蚀,中间有高阻隔层防止氢气逃逸,外层则提供坚固支撑和防护。关键还在于它的“柔性”——一根就能长达上千米,能盘绕运输,轻松应对山地、沙漠、海底等复杂
地形,铺设效率远超笨重的钢管。
在陕西省“揭榜挂帅”项目《储运氢技术突破工程》的支持下,杨志锋团队迎来了关键一役。从材料配方筛选,到结构设计优化,再到核心工艺攻关,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无数日夜的汗水和智慧。成功解决了复合管道高压密封、抗氢气渗透、长距离安全输送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诞生的高阻隔热塑性输氢复合管,不仅性能优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大幅降低,完美契合了“绿氢”输送的环保需求。项目最终形成了3项国家专利和1项团体标准。
杨志锋团队深谙产学研协同的力量,与长安大学、湖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高校紧密合作,开展了多个联合研究项目,利用仿真技术指导产品优化。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天联汇通公司产品先后通过美国API15S认证和俄罗斯国家标准认证,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杨志锋的科研之路始终紧贴产业脉搏,服务国家需求。自2020年担任天联汇通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以来,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发出高阻隔五层共挤柔性复合管、矿用耐磨高压充填复合管、地热用耐热复合管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为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徐磊:深耕隧道二十载 创新支护争先锋

徐磊从事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工作25年来,凭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在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与科研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卓越创新。工作以来,他始终奋战在工程一线,先后主持和参与设计了陕西省内京昆、包茂、青兰、十天、银武、沪陕、榆蓝、神佳米、延延、延志吴等多条国家高速及省级高速公路的特长隧道,以及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多条公路隧道,累计参与设计特长隧道60余条,总里程超过300公里。徐磊主持编写的陕西地方标准规范1部、出版专著2本、授权专利4项、发表核心论文3篇,主持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6项。并荣获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连续两年获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荣获2024年第五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以及2018年、2020年公路交通优秀设计项目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徐磊本着解决工程难题、推动行业进步的理念,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的技术瓶颈,勇挑重担,带领团队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他在主持设计白鹿原隧道时,攻克了超大断面三车道黄土隧道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项目已建成通车。面对开元路—建元路通道工程砂层加固的难题,他创新性地应用锁扣管幕装置,有效解决了砂层加固问题,沉降控制效果显著。他在主持设计东三环—临潼公路洪庆隧道时,成功挑战了超小净距、大跨度、浅埋黄土隧道沉降控制问题,刷新了国内管幕单根顶进长度最长的纪录,填补了超长中小口径管幕工程技术空白。这些创新实践,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徐磊勤勤恳恳、敢于创新,始终坚守初心,奋战在隧道工程勘察设计与科研的第一线,不断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和设计理念,为隧道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