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指引下,面对AI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高等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技术创新和变革浪潮,深度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AI时代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以下简称“陕商院”)作为一所企业办应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应以“三结合 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积极拥抱AI浪潮,不断探索AI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路径,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陕商院高质量发展。
一、陕商院拥抱AI的实践探索
陕商院围绕“AI赋能育人、AI优化治理”双主线,从战略、教学、产教、科研、管理等多维度推进实践,形成“理念引领—平台支撑—生态构建”的递进式发展格局。
(一)以“三结合 五赋能”为纲,锚定AI战略方向
陕商院将“三结合 五赋能”理念与AI技术深度绑定,明确“AI融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目标,通过“教学与培训结合”引入AI实战课程,“专业与职业结合”对接AI岗位需求,“实习与就业结合”搭建AI实践通道,最终实现“新科技能力”赋能升级,推动人才培养从“技能适配”向“创新引领”转型。典型实践中,陕商院依托步长制药的产业资源,开发“AI+医疗数据分析”特色课程,将医学数据处理、AI辅助诊断等内容融入医药类专业教学,实现医学与AI的交叉融合,首批选课学生的岗位适配率较传统专业提升23%。
(二)布局AI教育与智慧校园,夯实技术基座
为突破AI应用的“硬件瓶颈”,陕商院从“顶层规划+试点落地”双轨推进。首先,明确实施路径,召开AI赋能教育教学推进会,由信息化中心牵头发布“AI原生智慧校园建设计划”,明确“三步走”目标——先建AI大模型基座(含算力平台、数据中台),再推10个试点项目(如AI教学助手、智能考勤等),最后实现全校场景覆盖。其次,落地实效显著,已建成的“AI+OA”系统、“学困生识别模型”、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三)优化专业与课程体系,对接AI产业需求
陕商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兴专业+传统专业升级”的AI课程生态。一是增设AI相关专业,围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等新兴领域,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课程设置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AI伦理等核心内容,2023—2024学年新增专业录取率较平均水平高18%;二是传统专业AI升级,在医药类专业开设“医学影像AI诊断”“药物研发AI应用”模块,在经管类专业融入“AI营销分析”“智能物流优化”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专业+AI”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药学专业学生通过AI工具完成药物分子筛选项目,实践效率较传统实验提升3倍。
(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AI人才培养闭环
陕商院突破“校企合作浅层化”痛点,打造“需求—培养—就业”的产教融合生态。与西咸新区创新创业产业园、华为等企业共建“AI产业学院”“智能农业联合实验室”,引入企业项目(如农业物联网数据处理、医疗AI辅助系统测试),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项目研发,毕业时直接对接就业岗位,2024届AI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6%;聘请AI企业高管、技术总监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开展“AI 实战讲堂”,覆盖学生超5000人次;推动教师赴企业挂职,2023年有12名教师在步长制药AI研发部门参与项目,将一线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信息工程学院的“智能农业沙盘设计”项目,整合AI环境监测、自动灌溉技术,获评“万企千校平台产教融合百强成果奖”,已在陕西3个农业合作社落地应用。
(五)强化师资与科研,提升AI教育能力
师资队伍是提升AI教育水平的关键。陕商院将“师资AI素养”作为核心突破口,构建“引才+培才+用才”体系。一是积极引进具有AI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组织教师参加AI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和进修项目,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AI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AI技术和教学方法;三是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目前已有60%的专业课教师具备AI教学能力。
(六)搭建AI+平台,实现科研与社会服务
支持教师申报AI相关科研项目。近三年获省部级项目7项,在智能医疗、智能物流、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利;同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AI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实现了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
(七)打造AI实践阵地,赋能多元实践
实践教学是AI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陕商院围绕“校内实验室筑基、校外实习基地拓维”的思路,构建多层次、全场景的AI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实现“课程实验—项目实践—创新训练”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校内实践环境,打造“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岗位”的实践生态,实现“实践—教学—产业”的双向赋能,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八)开发AI系统,优化治理能力
开发“AI+OA”系统,自动化处理教务与财务流程,行政效率提升30%;利用学习行为数据识别学困生,挂科率下降15%。通过人脸识别技术,AI实现了学生和教工的自动考勤,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同时,AI应用于学生管理系统,帮助学校实现了学生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二、应用型民办高校拥抱AI的机遇与挑战
AI浪潮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但也受限于资源、师资等短板,需客观审视发展环境。
(一)机遇:政策、市场与育人、服务、竞争的多重红利
政策与市场双驱动。国家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数字化行动计划》等政策,为民办高校提供AI教育试点、产学研补贴等支持,同时,市场对AI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据人社部数据,2024年AI相关岗位缺口超500万,应用型民办高校可通过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规划,快速填补市场需求。
育人模式创新契机。AI技术可突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通过VR/AR技术还原AI应用场景(如模拟AI辅助手术),推动育人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新抓手。应用型民办高校多扎根地方,可围绕区域产业(如陕西的医药、农业)培养“AI+特色产业”人才,例如陕商院的“医药AI人才”直接服务关中平原医药产业,既缓解地方人才短缺,也提升了陕商院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AI可成为民办高校的“特色标签”——通过打造AI优势专业、智慧校园标杆,吸引优质生源与师资,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挑战:资源、师资与转型的三重约束
资源约束突出。AI实验室建设、教材开发等需大量资金,而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相对有限,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现AI技术的有效应用,是陕商院面临的一大挑战。
师资能力断层。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具备“AI技术+教学经验”的复合型教师稀缺,民办高校因薪酬、学术平台劣势,难以吸引高水平AI人才;现有教师知识更新滞后,难以适应AI课程教学需求。教学模式转型压力。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而AI教学需重构课程体系(如增加项目式学习)、改革评价方式(如引入AI能力测评),部分教师因习惯传统教学,对转型存在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AI基础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难度。
三、陕商院拥抱AI的深化方略
基于实践探索与环境分析,陕商院以“顶层设计—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治理优化—生态构建”为轴心,制定AI发展深化方略,旨在实现从“技术赋能”到“生态重构”的跨越。
(一)深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制定专项战略规划。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三结合 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的AI应用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步骤及路径,确保陕商院在拥抱AI浪潮的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战略部署,各项举措能够协调有序推进。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构。成立“AI赋能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统筹教务处、信息化中心、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推进,确保AI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引入华为昇腾AI算力平台,搭建本地化AI模型训练环境,实现教学资源与产业数据的实时交互。
完善激励机制。出台《AI教学改革奖励办法》,将AI课程开发、科研项目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指标;设立“AI创新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支持学生AI创业项目,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激发教师参与AI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AI赋能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二)聚焦产教融合:打造动态匹配生态
依托步长制药产业资源,构建“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学生能力”的闭环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与AI企业共建“AI产业学院”,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真实项目案例(如“AI中药成分分析”),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企业实训”提升实战能力。
推动双创与AI融合。构建“价值引领—课内培育—课外孵化”全链条双创体系——课内开设“AI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课外建设“AI双创孵化中心”,举办“陕商院AI创新创业大赛”,2023年孵化“AI农业监测”“智能医药咨询”等项目6个,其中2个获省级“双创”奖项。
(三)重构教学模式:打造“医药+AI”特色
立足陕商院医药学科优势,避免AI发展同质化,构建“医药+AI”特色体系。
设计融合课程。形成“医药+AI+通识”课程矩阵——在医药类专业增设“AI医学影像分析”“AI中药研发”模块,在AI专业融入“医药基础知识”“医疗伦理”内容,培养“懂医药、会AI”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教学方法。应用AI教学工具——通过“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通过VR技术模拟“AI辅助中药炮制”场景,提升教学趣味性;2023年试点“AI+项目式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基于AI的感冒用药推荐系统”开发,课程满意度达92%。
强化实践教学。与咸阳中心医院、步长制药共建15个校外实践基地,开展“AI医疗诊断辅助”“药物研发数据挖掘”等项目实践,实现“理论—实践”无缝衔接。
(四)优化治理能力:实现资源约束下的效益跃升
针对民办高校资源短板,通过AI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升级智慧校园。构建“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招生、教学、就业数据,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智能决策系统——例如通过AI分析历年招生数据,优化专业录取计划;通过就业数据反哺课程设置,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优化资源配置。推行“实验室共享机制”,向全校跨专业开放,避免资源闲置;通过AI分析教学资源使用情况,优先保障“医药+AI”等特色领域的设备投入。
拓宽经费渠道。积极申报“教育数字化专项基金”,2023年获省级补贴80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展“AI技术服务”(如为地方医药企业提供数据处理服务),实现“以服务换经费”,补充AI发展资金。
(五)打造示范标杆:推动生态重构
从“单一技术应用”向“完整AI教育生态”转型,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构建AI教育生态。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双创”五大环节,形成“师生—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例如教师与步长制药合作开展“AI中药研发”,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研—教学—实践”闭环。
推动学科交叉。以AI为纽带,促进医药、经管、信息等学科交叉,培育“AI医药工程”“AI金融风控”等新方向。
引领区域转型。通过举办“民办高校AI教育研讨会”、开展师资培训(2023年为陕西3所民办高校培训AI教师40人次),分享陕商院实践经验,带动区域民办高校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
四、结语
陕商院的实践表明,AI不仅是应用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更是重塑教育形态的“新引擎”。未来,陕商院将继续以“三结合 五赋能”为引领,聚焦“医药+AI”特色,深化产教融合与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从“工具性赋能”到“系统性生态重构”的跨越。期待陕商院的探索能为应用型民办高校提供借鉴,共同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为AI时代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