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教学范式创新重构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长助理 王文博

  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师教学范式的创新重构,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与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战略与全球趋势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均积极推进相关进程。我国将其纳入国家战略: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计划》即提出要从“三通两平台”向“三全两高一大”转变,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2022年,教育部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提供在线课程、就业服务等,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二)应用型民办高校在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与现实挑战
  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色实践者”与“经验输出者”。应用型民办高校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高度契合,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化适配者”;应用型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在数字化转型中可快速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整合校企资源,成为“先行先试、经验输出”的示范角色。
  然而,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资源、能力与机制的三重制约。资金短缺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瓶颈,限制了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教师队伍是转型的核心载体,其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协同不足”是数字化转型的能力短板和关键问题;资源整合与管理模式的适配性不足,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平台和共享机制,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产教融合停留在表面。
  (三)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以下简称“陕商院”)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
  当前,陕商院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亟需开展数字化转型。
  陕商院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商科和医药类专业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这些专业对学生的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以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
  陕商院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推行混合式教学,整合各类优质数字资源,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通过这些实践,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他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方法。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核心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核心是通过技术赋能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精准的学习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技术则为教育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云计算技术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存储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联网技术则实现了教育设备的智能化和互联互通,为师生创造更加舒适、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二)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协同机制
  教师教学范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理念、方法和策略的综合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
  教师教学范式创新需实现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动态融合。数字素养涵盖技术操作、资源整合、数据评价能力;教学能力聚焦差异化设计、情境创设、多元评价能力,二者通过分层培训、赛教融合、校企共育等路径协同。(如图1所示)
  (三)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范式创新的特殊性
  应用型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教师教学范式创新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导向:对接产业需求,将真实项目嵌入课程,核心挑战在于平衡资源约束与创新活力。
   三、陕商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学范式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转型与创新的基础成果
  陕商院已建成覆盖各专业的在线课程平台,引入并鼓励教师开发数字化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等模式;定期开展数字素养培训,支持教师参与学术交流,获评“陕西省高等学校数字校园达标校”;AI原生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智能教学辅助(作业批改、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服务、智能管理决策与资源整合共享,并构建了包含技术应用、教学设计等维度的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图谱;教师广泛参与各级教学创新大赛,但部分教师存在技术应用不熟练、教学设计不足等问题。
  (二)面临的核心问题
  尽管陕商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如教学设备与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师生互动方面的问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在这一角色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困难,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不足,学校的激励机制和支持体系不完善,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等。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学范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理念革新:推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赋能转变
  陕商院积极践行“三结合 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育人理念,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从传统知识传授向能力赋能转变。
  陕商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模式重构:AI驱动的混合式教学创新
  密涅瓦大学作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型大学,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对陕商院教学形态的重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密涅瓦大学的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打造了一个高度互动的在线学习平台,强调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教师团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行业专家组成。
  陕商院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将BOPPPS教学模型与翻转课堂进行数字化升级,打造AI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创新:数据驱动的多维评估体系
  陕商院积极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应用于过程性评价中,以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陕商院在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成效评估体系,以全面评估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
   五、教学范式创新的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陕商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创新成果认定与转化政策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促进教学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陕商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师数字化转型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数字化转型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改革。
  (二)资源保障:数字化平台与课程建设
  陕商院积极推进校本资源库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对接,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资源支持。
  陕商院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与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丰富了教学资源、创新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组织保障:跨部门协同与专业共同体
  陕商院成立了AI赋能教学推进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确保AI赋能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陕商院教师发展中心积极进行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从传统的教师培训组织部门转变为全方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为教师教学范式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六、陕商院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
  在部分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讨论和提交作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互动答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二)项目式学习与问题导向教学案例
  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推广项目式学习与问题导向教学,让学生分组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
  陕商院的宝石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设备不足、危险性高、实验材料昂贵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与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案例
  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系列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和真实项目案例库,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教学创新案例
  陕商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修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六)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案例
  陕商院探索“岗课证赛创训”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整合企业资源,构建AI赋能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破解校企协同不足、资源供给薄弱等痛点,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品牌影响力。
  七、陕商院的实践探索、成效与启示
  (一)实践探索
  陕商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构建了完善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其中“教学创新训练营”成为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积极实施以赛促教机制,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应用智能辅导系统,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在中药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引入知识图谱,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打造数字产业学院“岗课证赛创训”六位一体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教学资源共建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成效
  陕商院通过教学范式的创新重构,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启示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教学范式的创新重构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技术发展。建立健全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为教师教学范式创新重构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等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教师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4PX0304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