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西迁精神铸魂 材料科学筑梦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

  1935年,姚熹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教师家庭,儿时因战乱辗转多地求学。1952年,新中国第一届高考,成绩优异的他本被选派赴前苏联深造,却因身体不适应寒冷气候未能成行。次年,他选择报考交通大学,主动填报了当时鲜有人问津的电缆电介质专业。“那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国家急需工业人才,这个专业学出来能马上用,没人报我就去读。”姚熹的选择,早早刻下了“为国所需”的烙印。
  1957年,品学兼优的姚熹从交通大学毕业留校,1958年便随校西迁,扎根西部开启科研与教学生涯。在任教期间,他将目光投向陶瓷材料研究,一头扎进材料科学领域。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启动“刘天关”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对缓解陕西关中地区电力紧张、保障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当时,年仅23岁的姚熹,毅然带领团队承担起研制工程核心部件——330千伏高压绝缘陶瓷套管的任务。面对技术空白和设备短缺两大难题,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勠力同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反复试验。短短九个月后,新中国第一台330千伏高压绝缘陶瓷套管成功诞生。不仅打破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壁垒,更从生产设备到技术应用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为我国超高压输配电设备研制开辟了新道路。
  1960年,为开设国内鲜有资料可查的《特种电瓷》课程,姚熹深入工厂搜集一手数据,参考俄语及国外文献,边授课边整理资料,耗时两年完成《无机电介质》专著。这套著作在20世纪60年代意义非凡,它让中国电子陶瓷的教学与研究,从对经验和实物的简单描述,迈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即便到了80年代,仍被业界作为重要参考。
  1979年,姚熹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深造。他争分夺秒钻研,仅用1年零10个月就完成了通常需要3—5年的攻博历程,获得固态科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以最短时间获此学位的学者。他的博士论文还获评当年该校材料科学最佳博士论文,斩获“施乐奖”。
  “作为中国人,根在中国,在国外做得再好,也像浮萍一样飘着。”在国际材料界崭露头角的姚熹,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在“弛豫型铁电体”研究中,姚熹发现电场诱导下的纳米结构调整,原创性提出“微畴-宏畴转变”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纳米复合功能材料”概念。1986年,他向国家科委提出发展该材料的建议,迅速被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他推动下,国内首个纳米复合功能材料试验研究中心在西安交大建立,该中心建成了在电子陶瓷方面国内最早的100级超净实验室。1990年,其团队成功制备10—50纳米钛酸铅微粉并实现形状可控,成果广泛应用于复合电子陶瓷、电池、传感器等领域,为我国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991年,姚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他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倡导二型介质瓷料产业化,推进弛豫铁电单晶、反铁电陶瓷在重点领域应用,解决多个关键部件“卡脖子”问题,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
  如今已90岁高龄的姚熹,始终将教书育人放在重要位置。数十年间,他培养近百名博士、百余名硕士,甘做后辈的“铺路石”。“科研上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姚熹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弟子。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姚熹在西迁精神的沃土中扎根,在科学巅峰上攀登。他以家国为魂、以创新为骨,用精神之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何丽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