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天才”,更在于守护和助力每一个努力向前的“普通人”。
我是赵维,一名普通的高中化学教师。2011年夏天,拖着行李箱站在渭南高级中学门口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我,带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也藏着几分初入职场的忐忑,正
式以“高中教师”的身份扎根这里。
刚工作那年,班里有个学生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她学习非常刻苦,但总跟不上课堂节奏。有一天课后,她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课上有些地方我没听懂,您能把备课本借我看看吗?我想再巩固一下。”她眼里的渴望和不安让我动容。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被需要”的责任。从那天起,我改变了备课方式。我不仅细化知识点,更努力地把难点讲透、把逻辑理清,还常常在旁边加一两句鼓励的话。慢慢地,她的化学成绩明显提高,更让我欣慰的是,她眼里多了自信的光芒。
学期末,她送给我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的字迹娟秀又工整:“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知道自己还不是那么笨,我还能学好。”这句话,成为我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礼物。从那以后,无论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哪怕我的付出只影响到一个孩子,这份努力就有意义。
第二年,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除了“化学老师”这个身份,还承担起了班主任的重任,成为40多个孩子的“大家长”。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的情绪起伏、人际困扰、成长烦恼更牵动着我的心。作为学科老师,我不断探索更生动、更有趣、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学生搭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会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将案例融合讲解;为了引导学生灵活思考,我会带着大家用不同的解法去解答同一道题,让他们明白“解题没有唯一答案,思路才是关键”;遇到有“争议”的知识点,我会专门查阅大学教材,有时还会请教我的大学老师,只为给学生最准确的讲解。
作为班主任,管理学生也是不断“倒逼”自己成长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色彩,与他们相处的点滴,成了我持续学习的动力。有人形容老师是“在讲台上讲别人走过的路”,但我更愿意把老师当作学生的“同行者”——我们一起解题,一起奔跑,一起走向更远的远方。
在三尺讲台上,我不仅守望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这种成长,也正是我愿意用一生去守护的。
(弥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