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月”奇观背后的科学与文化

陕西科技报

  近日,我国多地天空上演了一场月全食奇观。由于月球呈现出明显的暗红色调,“血月”一词引发广泛关注。那么,这样奇特的天文现象背后,蕴含着哪些科学知识与历史文化?
  月亮为什么会变红?
  “血月”并非专业天文术语,而是对月全食阶段月球呈现暗红色的形象化俗称。这一现象源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散射作用。
  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恰好运行到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会遮挡住射向月球的太阳光,从而发生月食。在月全食阶段,月球虽然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但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的折射后照射到月面。在此过程中,地球大气会散射蓝、紫等波长短的光——这与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相同;而红光因波长较长,能够穿透大气层,投射在月球表面。经月球反射后,我们便看到一轮古铜色或暗红色的月亮。
  月球颜色的深浅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地球大气状况的影响。如果大气中云量、尘埃或污染物较多,红光的透射率降低,月球会显得更加暗红;如果大气透明度高,月球则可能呈现明亮的橙红色。
   从恐惧到欣赏
  历史上,不同文化对“血月”形成了多样的解读与想象。
  在我国古代,月食常被称为“天狗食月”,民间以敲锣打鼓等方式“驱赶天狗、拯救月亮”。血月也被纳入阴阳五行体系,被视为天道运行与人世变迁的象征。
  在西方,血月往往与末日预言和宗教叙事相关联,被视作异变之兆。而在一些原住民文化中——如美洲部落,人们将十月的满月称为“血月”,标志着狩猎季节的到来与相关准备工作的开始。
  尽管古人多将血月视为不祥之兆,但现代天文学已能精确预测每一次月食的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科学知识的普及逐渐消解了人们的恐惧,让我们转而以审美与求知的心态,欣赏这抹悬于夜空的殷红。
   现代人的“追月”之旅
  与古人被动接受“异象”不同,如今我们已能精准掌握“血月”的奥秘。天文机构不仅可以提前预报月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可见区域,还能推测出红月亮的亮度和最佳观测时机。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与传播者。
  观测月食既安全又便捷,无需专业设备。只需选择一处灯光干扰较少、视野开阔的场地,用肉眼就能直接欣赏。若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还能更清晰地观察月表的细节层次和色彩变化,体验更为沉浸的观月之旅。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