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涌,滋养三秦。在陕西省,黄河流经13.2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以覆盖全省65%的面积承载着3280万常住人口(占全省83%),对全省经济总量贡献达88%。如何守护这片土地?陕西用科技破题。
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生态环境部启动“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行动。省生态环境厅迅速响应,集结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16家科研精锐,组建驻点帮扶团队,形成攻坚合力,扎进延安、榆林、咸阳一线。帮扶团队用脚步标注生态痛点,以调研洞悉症结,为每座城市“开药方”,让科技创新力真正化作黄河岸边的绿色生产力。
榆林市神府、榆神、榆横三大煤炭矿区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主要支柱,却面临着“要煤”还是“要水”的两难抉择,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开采问题,让维系生态命脉的第四系含水层被破坏。为此,科技帮扶工作组精准施策,在陕煤曹家滩煤矿运用“注浆控水”技术,采用“采前预治理”“采中降疏排”“采后再修复”的工艺,使治理区实现井下涌水量减少,地下水位恢复。
在延安市多年的治理攻坚下,延安入黄泥沙量大幅减少,自然岸线率提升,生态主色调由“黄”转“绿”。曾经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三保”田,实现地减粮增、林茂粮丰,重现清水绿岸。在此基础上,针对延安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难题,延安市驻点科技帮扶团队开展九大领域深度研究,构建“流域统筹—过程管控—精准溯源”体系,形成“精准施策、科学治水”范式。截至2025年上半年,延河流域3个国控断面水质达优,氨氮等污染物浓度下降。帮扶团队发挥政策解读、技术支持与资源整合优势,助力延安市总结延河治理经验,补齐短板,推动延河治理入选“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延河治水实践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北方缺水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经验。
通过“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陕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打出系列“组合拳”,交出亮眼成绩单。以“三水统筹”为统领,开展全省水环境状况分析,建立“日分析、周预警、月会商”的分析流程和“现场踏勘、问题诊断、措施建议”的工作机制,从2023年开始每月提交全省水环境状况分析报告,聚焦问题,提出对策。全省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4年全省Ⅲ类以上优良水质断面占比跃升至96.4%,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8%,劣Ⅴ类水体连续三年消除,水质排名稳居黄河九省区第4位、黄河中下游省区第1位、全国第11位,全面走在黄河流域和全国平均水平前列。
在筑牢环境安全防线方面,帮扶团队不仅助力完成黄河流域103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编制,更推动全省“一路一策一图”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工作落地,同时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风险防控,全方位推动流域环境应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型升级。
此次“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中,16家科研院所组成的团队深耕治黄一线,累计开展43次实地调研、组织27场专题座谈、召开29次调度会议,用脚步丈量生态底数,以数据支撑科学决策。目前,团队已形成“调研—诊断—治理—评估”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累计产出18份月度报告、8份季度总结和年度水生态形势报告。
(孙长顺 牛瑞博 段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