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家长是否应该参与班级卫生大扫除”“过去教室里的大扫除,都是学生挽起袖子、老师带头参与,大家一起把教室收拾得干干净净,现在怎么反而成了家长的任务?”“开学大扫除该不该由家长一手包办?难道孩子们真的无法自己完成吗?”……这些话题在网络讨论中不断被提及。这桩看似不起眼的校园卫生小事,背后牵动的家校责任划分、劳动教育落地等深层教育议题,正成为全社会目光聚焦的核心,引发人们对当下教育生态的思考。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打扫教室不仅能教会学生基础技能,更能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建立归属感。例如,学生手握抹布擦拭课桌时,能触摸到“物品需爱护”的细节;挥动扫帚清扫地面时,能体会到“环境靠维护”的责任。在一擦一扫的实践中,“这是我的教室,我要对它负责”的归属感会自然生长,这种浸润在劳动里的担当意识、集体认同,是考试分数永远无法替代的“成长养分”,更是滋养人格、塑造品格的重要力量。
对此,多家媒体纷纷发声,直击现象本质。《中国青年报》援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既表达了对学生成长的深切期许,也直指当前部分学校教育中劳动实践缺失的问题,发出有力警示;《北京晚报》犀利指出,“家长代劳,带不出好孩子”,若孩子连参与班级大扫除的意识都未建立,未来又何谈具备扫除人生路上各类障碍的能力;《中国教育报》更进一步,将开学大扫除这一“小问题”与教育“大课题”挂钩,强调其关乎卫生责任确权、家校共育落地、劳动教育开展等一系列关键议题,为公众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了清晰视角;《新京报》则认为,教室到底该由谁打扫,需厘清责任边界,回归教育本真,让“打扫教室”从“家长任务”回归“成长课堂”。
学校呼吁家长参与教室打扫,常被包装成“家校共育”的暖心举措——校方称是想借家长之力,与学校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孩子打造窗明几净、舒适整洁的学习空间。剥开这层看似合理的外壳,深入剖析便会发现,这一行为的意图在于:家校双方的责任边界被刻意模糊了,甚至存在学校将固有的清洁管理责任变相转嫁给家长的嫌疑。
首先,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要求学校“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将教室的清洁工作纳入常规运维范畴,明确自身的职责。可以通过开设劳动课程,把教室打扫、校园维护等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掌握扫地、擦桌等基础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主动劳动、负责担当的习惯,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其次,家长更需树立清晰的教育认识。既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不将其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又要守住自身的职责边界,不越位代劳。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而不是将所有的劳动教育都寄托在学校组织的打扫卫生活动上,更不该替孩子完成本属于他们的劳动任务。家长之间也应该相互理解和支持,避免因为参与学校卫生打扫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共同维护家校互动的良性氛围,为孩子树立互相尊重、理性沟通的榜样。
此外,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监督,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成为劳动教育落地的“坚实后盾”。同时,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标准与配套政策,明确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确保政策不流于形式、劳动教育不走过场。
家校共育,关键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只有学校守好育人主阵地,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社会搭好支持框架,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班级大扫除彻底摆脱“家长额外负担”的尴尬,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实践、落到实处。
(杨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