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观引导探索
□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马艾鸿 梁家贵
  新文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支撑,肩负着培育中国人精神气质、涵养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需打破文科各专业壁垒,采用协同教学方式,和谐融合各学科知识,设计契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借助现代化技术创设情境。特定的情境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其对历史的认同感。因此,文科教育工作者需运用新理念,全方位探索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设计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设计系统化的课程设置
  在新文科建设导向下,高校历史专业学科设置调整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既要关注资源汲取的时代面向与主体期待,又要遵循学科内在运行机理,整合多元需求,从教育外部、内外交叉及内部要求三个维度全面考量。
  历史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具有相应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遵循基础性学科建设规律,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课程设计需遵循“本科先构建理论框架、研究生深化提升”的逻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自学时间,注重培养其自我学习与思考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满足基础理论、交叉技能与文化传承三维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具备数字人文能力、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合型人才标准。
  (二)构建多元动态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当前,高校文科成绩评定普遍存在标准宽松的问题。在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下,部分学科学生仅靠考前突击通过考核并获得学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或主动性整体偏弱。
  为此,可考虑减少考试科目数量,增加考试科目难度,健全过程性评价机制。将课堂研讨、学术辩论等实践任务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动态反馈系统,通过电子档案袋全程记录学生的学术活动、实践成果等成长轨迹。同时,制定可视化呈现史料分析、教学设计等多维度进展的激励机制,突出尊重个性差异、强调教育公平、重视教育过程、激励个体成长等优势,逐步从专业化人才固定培养路径向个性化培养探索转变。当然,这一过程中存在考核理论基础有待夯实、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实施过程存在困境等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提供高校与社会的供需匹配专业实习实践
  社会转型背景下,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社会对兼具前沿科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为适应这一趋势,高校历史学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应注重学科间的交互渗透与相互联结,实现不同课程的有机融合。
  对于历史学专业而言,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同时,实习是历史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调查和考察也是该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在教学实习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力。此外,现代历史学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图片、音频、文字等教学资料,以辅助教学。历史专业实习实践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毕业论文的要求开展调研、搜集资料,丰富毕业论文,推动历史学专业实习实践取得实效。
  目前,受资金和场地限制,学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相对较少。除大四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外,大多数学生平时较少参与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毕业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掌握必备技能、积累教学经验。鉴于此,需制定一套包含历史知识功底及潜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机制及创新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帮助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激发其对中学历史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其良好的师德、师能,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多维指向。
   二、构建历史专业多学科协作的全场域教学新模式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AI深度融入教育领域,深刻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重塑了教育生态。这种技术赋能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和推广。
  历史学科授课要适应这一变革,教师和教育相关部门需加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要素创新组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利用网络和技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和资源联动,如学习通、移动图书馆等新时代学习工具。总之,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信息在师生之间的人际传播,而是让师生同步成为教学场域的参与者,教学手段和载体交叉融合,构建起高校智能教学场域新模式。
  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一)引导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
  学校要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对新就业形态的认知及从业意愿,强化新就业形态相关知识的宣传。可在授课内容中融入更多新就业形态的知识,开展多形式的新就业形态、就业创业辅导,侧重宣传其就业构成、相关政策、发展前景及就业信息等,增进学生对新就业形态的从业信心与热情。通过权威信息平台和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指导,激发其对灵活就业模式的信心与热情,助力其把握数字时代的就业新机遇。此外,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专业与新就业形态的结合,鼓励其考虑多渠道就业、专业外领域就业。
  (二)提升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发生了结构性变革。如今,要求中学教师不仅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还需拥有对青少年文化动态特征的敏锐感知与把握能力,以此实现教育内容的时代转化,更好地贴近青少年实际需求,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对于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而言,毕业生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必须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破学科壁垒,积极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这一过程要求他们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度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中,确保课程设计既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应积极参与各类相关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此过程中,他们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从单一教学者向教育设计师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能力与理念的升级,有助于重塑新时代教师的能力坐标系,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培养贡献力量。
  四、结论
  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多学科融合育人模式通过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转变,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交叉和实践探索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兼顾课程的系统性与灵活性,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掌握多学科交融的学习模式,实现研究和教育的相互融合或一体化,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信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研究能力。
  因此,高校应加快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提供动态育人资源,增加跨学科评价维度,推动人才复合发展,探索多重支持方式,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新文科建设导向下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科设置调整,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文系阜阳师范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项目(编号:2024XTTZZY02)阶段性成果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